美文网首页
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摘自《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

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摘自《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

作者: LuckyLinda | 来源:发表于2021-02-19 18:26 被阅读0次

    人都有向有母性的人寻求爱的基本需求。

    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成了别人的父母,那么他就很可能利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来满足这一基本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父母会与孩子颠倒亲子角色。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孩子会心生恨意;而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则会对爱产生饥渴感。

    最糟糕的情况是母亲对孩子不闻不问,父亲又对孩子过度干涉。在这种环境下,不会得神经症的孩子才让人匪夷所思。正常人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也非常容易变成神经症患者。

    神经症的心理症状就是心怀恨意与对爱饥渴,换个说法就是“恨与空虚感”。这是一种被称为自我疏离[2]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会因对爱的饥渴而感到痛苦也是人之常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便他们试图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寻求最基本的爱,也不能如愿以偿。

    无论如何,他们必须先填补自己对爱的饥渴感,所以他们会不断追求名望、金钱或者权力以获得补偿性满足。

    于是有人便博取名望,用名望来弥补自己缺失的母爱,从而获得补偿性满足。因为只要有名望,他就能受到瞩目。这就是强迫症式的追求名望的行为。就算你对他们说“不要为了追求名望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也无济于事。对于他们而言,追求名望是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必须做的事情。

    大家都懂得仅靠钱无法变得幸福的道理。但对爱饥渴的人不惜搞垮身体也要赚钱,这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母爱的他们可以通过金钱获得补偿性满足。

    就如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3]所言,基本需求必须先于其他需求得到满足。

    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人和得不到满足的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会出现根本性的差异,而且二者往往难以互相理解。

    对爱饥渴却得不到满足的人,会通过补偿性满足或者其他方式,不择手段地优先满足自己对爱的饥渴感。

    一般人非常难以理解他们的各种言行。比如一般人会认为“明明已经衣食无忧了,为什么要那么焦虑,那么勉强自己”“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对那种人那么好”等。

    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对爱饥渴的人只能选择补偿性满足。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喜欢自己就好,他们并不是要博得某个特定的人的喜爱,他们想博得所有人的爱。

    他们之所以希望得到所有人的爱,就是因为对爱的饥渴感过于强烈。而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人则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那般勉强自己得到一个不真诚的人的爱。

    其实,他们真正想要博得喜爱的对象另有其人,但他们深知自己无法从那个人身上获得爱,所以他们对那个人怀有恨意。一个怀有恨意的人根本无法直接、坦率地追求爱。

    他们如果无法得到能给自己带来补偿性满足的事物,比如金钱、名望等,那么便会尝试从身边的某个人身上寻求补偿性满足。

    比如,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男性,会从配偶身上寻求补偿性满足,把自己的配偶当作代理妈妈。假设他不能如愿以偿,无法从财富、名望,还有配偶身上得到补偿性满足,“财富、名望、爱情都成了遥远的憧憬”,自己也没有勇气背井离乡,那对他而言,能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就只剩下孩子了。

    那些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为了存活于世而拼尽全力。他们始终依恋着孩子,仿佛离开了孩子就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并不关心孩子是死是活,因为他们自己正站在命悬一线的悬崖边上。

    有的人一直生活在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状态下,他们永远在尝试满足自己在过去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因而无法活在当下。

    这样的人就好比从东京搭乘新干线南下到了滨松,不去吃当地的鳗鱼,反倒说“我想吃横滨的烧卖”;到了名古屋,不去吃棋子面,反倒说“我想吃滨松的鳗鱼”一样。就像有的人在秋天的时候不去欣赏红叶,反而嚷嚷着怀念夏日的大海、好想去游泳一样。

    因为过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一直执着于满足那个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那么焦虑,为什么他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岁月如梭,时不我待,他们总是非常焦虑地告诉自己要更快一点。对他们而言,跟时间赛跑才是常态。

    他们虽然想回到过去,但事到如今已无计可施。所以他们只能毫无意义地焦虑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摘自《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ps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