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一个概念——新穷人。
原本指的是社会中有缺陷的消费者。而如今,随着经济的提升,新穷人有了更具体的定义:指的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拿着不错的薪水,但却因为追求中产生活,盲目投资和教育,导致入不敷出的群体。
这些人往往外表光鲜,实际上口袋里四处漏风。
盲目买买买,却根本不懂资产配置,脑子里也没有风险意识。
等到了中年,来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才发现自己手里却毫无抗风险的能力。
35岁后,一定要警惕成为这几种“新穷人”。
1.小资消费型
萨迪说过:“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越长大越明白,无论是谁,最大的安全感还是来自银行卡上的数字。
如果不在丰年的时候屯粮,那到了需要钱的时候,你只能坐以待毙。
生活的黑天鹅迟早会来,也许是你事业遭逢低谷,也许是父母遭遇健康危机。
但只要你守住了钱袋子,你就能不慌不忙,应对所有的难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92858/8ab095343e207d9d.jpg)
2.盲目理财型
老梁有一句经典名言:富豪死于信托,中产倒于理财,穷人毁于彩票。
话虽然糙,却映射出大部分人的现状。
尤其是临近中年的人,手里有了一点闲钱,但因为要养家糊口,压力还是不小。
于是他们把心思放在了钱生钱的方法上,想通过投资理财来增加“睡后收入”。
却不承想,被高收益冲昏了头脑,不知不觉就掉进了高风险的大坑。
巴菲特曾说,认知决定财富,一定要在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投资。
3.
现实是残酷的,你盯着高利息,别人却盯着你的本金。
你没有一双慧眼和抗风险的能力,就只能掉入资本的陷阱,沦为新穷人。
任何完美的赚钱方式,内里都藏着一把镰刀。
你想要不被收割,就得谨慎以待,不盲从,不贪多。
毕竟不管你投资什么,都没有攥在手里的现金来得踏实。
能守住当下的财富,其实就已经是最好的生活。
4.砸钱教育型
听过一个说法:中产到破产之间,只差一场精英教育。
很多人都是这样,手里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重金教育孩子。
几十万一年的早教班,他们二话不说就掏钱,美其名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周末安排各种兴趣班,不管孩子是不是感兴趣,以后能不能用得到,主打一个体验;
有时还是超越阶层去培养,给孩子用奢牌,甚至参加国外的游学班……
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资金投入是不少,但获得的回报却低得可怜。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就是拿钱打水漂,听见响是幸运,听不见才是常态。”
教育为王的时代,早已过去。
我们都是普通人,更不必寄希望于孩子能超越你。
把教育的比重从家庭支出中降低,不必为了孩子让自己负债累累。
留点余钱在手里,这样,不论孩子未来遭遇了什么,你都有钱做底气。
手中永远有余粮,你也能避免成为新穷人,将未来的生活越过越滋润。
5.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曾说过:
如今的世界,正在经历一轮大的经济下行周期。如果你觉得冷,那这是对你的体检,也是一次考验。
人一旦过了35岁,年龄不再是优势,生活也一下子变得危机四伏。
一场突如其来的裁员、一次意想不到的风险,都足以把人打入谷底。
这世上唯一不变就是变化,趁着还有能力,为自己多留几条后路。
点个小赞,更新自己的金钱观,合理花钱,努力挣钱,好好存钱,便是避免成为新穷人最好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