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言,斑驳了脸颊,染白了头发,搅乱了记忆,延缓了步伐。从呱呱坠地起,我们就蜷缩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日日长大。慢慢的,我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生活,也学会了撇下。
人,终究会变老。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那些可怕的疾病总会缠上他们。我们总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我们是否忘了在无数个白天黑夜里,他们一直在等待着我们。那么等来之后呢?不是慌慌忙忙吃一顿饭,就是沉浸在手机里,不可自拔。别说主动去说话,就连父母的问话,也是敷衍至极。
回家看看,并不是回到家里,吃一顿饭就好了。我们永远不知道,当得知孩子要回家时,父母的满怀的欣喜,以及忙前忙后所做的各种准备。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每次回去之前,她会反复交代天气如何,带什么样的衣服,准备什么好吃的。返回之前,又会千叮咛万嘱咐,照顾好自己。那些吃的喝的,总是把后备箱塞得严丝合缝,一点位置都没有。
我记得很多很多家庭教育的书中,都讲对于孩子要有效陪伴,并不是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陪伴。真正的陪伴去融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一起玩耍,一起欢笑。那么,对于变老的人一样如此。鸦反哺,羊跪乳,作为人的我们,真是汗颜。
那个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逐渐功成身退,被我们遗忘。就像《我和奶奶的奇妙之旅》中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奶奶玛丽·罗斯一样。这本小说作者是比利时的热罗姆·蓬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评价他说:“他讲了一个真正的故事,让我们去理解年老的生命,懂得他们的糊涂,欣赏他们的垂暮可爱。”
这个故事是以小女孩璐的口吻展开的,奶奶老了,糊涂了,一个人生活变得危险重重,所以被父亲安排进了养老院。从那一天起,她的生活像机器人一样一成不变。父亲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很久很久都不来看她一眼,以至于再次和璐来探望母亲时,连房间都找不到。当奶奶看到他们的时候,“就像刚刚发现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一样”。这句话读起来真悲哀,就连护士都说:“你真好,来看奶奶!她很久没见到家人了。”
当奶奶告诉父亲和璐她要回家,要和丈夫阿尔伯特待在一起时,儿子只是随口答道第二天早上九点来接她。小女孩璐知道,父亲根本不会来接,他只不过是为了安抚奶奶。而此刻奶奶还不知道注定失望的结局,依然开心地收拾行李。
小小的她实在是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经常去看奶奶?为什么说很难做到?甚至,他为什么要欺骗奶奶?爷爷又去了哪里?太多的问题缠绕在一起,让璐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当她听到爸爸和妈妈觉得把奶奶接回家是一件荒唐的事,在父亲心中“奶奶比我更麻烦”时,她便心生计划,把奶奶从护理院“偷”出来,陪伴她去寻找“走了”的爷爷。
她喝奶奶一起踏上了这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她逐渐了解了奶奶的病症,遇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最终找到了父亲口中“走了”的爷爷。她也明白了“走了”意味着死亡,父亲是为了保护自己才那么说的。因为“有些话是很难说出口的,一旦说出口,它们会像针一般扎在心头。”说“他走了”、“他不见了”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一种让现实显得不那么残酷的表达方式。
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在人健在的时候,多尽一份孝心,多一点陪伴吗?我们要多点耐心,不要心烦。人老了以后如同人小的时候,需要亲人温暖的怀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