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比其他学校的招聘会晚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我们学校也是办起来了,企业也不算少。参加了一个ABC英语培训学校的宣讲会,一个“看上去很和谐”的叶总让我有点路人转粉。
除了她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外,最打动我的,是一个她所讲述的小故事。
叶总曾作为企业的高管到纽约出差,到达目的地时受到了当地工作人员的接待。一些美国人是不了解中国的,他们看中国就像是中国人看朝鲜,一切仿若都在解放前——起码那个接待人员认为,中国的女士是不会用电脑的。于是,他和叶总很认真地讲述电脑的用法,甚至细致到如何开机。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答?
如果是我,我想都不用想,便礼貌地告诉对方“我会用电脑,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好意。”
然而叶总当时只是笑着接受,认认真真地听他嘱咐完,礼貌地道谢。
直到收到总部的电话,打开电脑,手指飞快地回复完所有邮件,才发现惊在一旁的美国人,又继续礼貌地笑笑。
于是我觉得,她是个“上层”的人,在修养上比普通人要高一个级别。
首先,美国同仁细心的对待,根本上是来自于对叶总这个异乡人的善意。叶总谦虚听着,就是完全理解并接受了对方的善意。这一说一听之间,用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便和对方进行了沟通和连接。试想,若当时真的如我那般一口拒绝,不仅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还阻塞了这次和对方交流的机会,过会儿再想交流,怕还要绞尽脑汁想出个什么别的话题来,或者出现“我明明不懂的问题对方却认为我都懂就什么也不说”这种情况,看似变得麻烦了不少。
其次,叶总避免了在交流过程中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无知,不让他有尴尬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来自于她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的善意。
再者,就想到了自己,想到平日里会点什么东西就急急忙忙显摆的模样,反而觉得尴尬。一个人只有发自真心地认为自己渺小的时候,才会更好地接受外界所带来的信息,真正地学到有用的东西。一旦有所涉猎便盲目地摆出“很懂”的姿态,多半再也学不进去相关的事情了,到头来闹出笑话也说不定。
我一直自认在班内是一个对团体心理辅导十分擅长的人,在社团、学院和实习基地组织过也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团辅,而我的同学则没有太多这样的机会。于是,等到团辅课上老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团辅流程的时候,我就总觉得自己个“中流砥柱”,偶尔同学对我的方案表示怀疑时,尽管我表面上表示接受,实际上却似乎听不进去。
后来,两个负责撰写团辅策划的同学拿出一份精彩的策划时,我有些吃惊,在我对一些部分提出问题时,她们也答得有理有据,重点是策划里面有非常多我没有见过的活动,我才发现自己平日里用的只有那几个重复的游戏,自己都快要玩够了,哪里有这个新颖。回想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团辅的知识,补充新的活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