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强调破“两执”,包括“法执”和“我执”,“法”是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我执”是执着于我而不放。
那如何破两执呢?
《心经》中有这么一个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法,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 那为什么是“空”呢?
“空”不要理解成空无的空,不是形象上的有无。
佛教的教义里讲万法不常驻,而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因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因此为空,是不真实的。
“空”和“色”可以对应“无”和“有”,既然客观事实角度看,事物是存在的,那么怎么解释它是“空”呢?于是佛教又提出了两个讨论方法:
俗谛(世俗角度讨论),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否认“有”的存在。
圣谛(真理角度讨论),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否认“无”的存在。
所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形成了两大派:“有”宗、“无”宗。但是落在哪边都不合适,于是有了“真空妙有”,这就是佛教里的“中道”思想。
备注:以上内容来自国学大师王守常的讲座,我觉得讲得挺有意思的,遂简单记录、体悟。
佛教《佛学大辞典》:“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 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百度百科
参考学习链接:佛文化探问:因缘和合的思想,让人保持怎样的意境
yo pea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