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四部电影,分别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安妮日记》、《钢琴家》和《辛德勒的名单》。
前两部是以小孩的视角来叙述二战中犹太人的情况,后两部是以大人的视角来叙述的。
《钢琴家》应该是其中最平淡真实的,主要是讲的犹太人钢琴家在那几年里各处逃窜,苟且偷生的经历,整个电影就是平铺直述钢琴家逃来逃去的过程,没有利用什么画面来进行隐喻性地评论,也没有去大肆描述煽情的画面,就像现实中一个人平平淡淡的经历一样。除了电影开头(捕杀犹太人前)和结尾(二战结束),整部电影几乎都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一群又一群犹太人转移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有犹太人死亡,每一次钢琴家都感到恐惧无助,然后就是一次次饥饿逃窜的画面。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的结尾应该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负责毒杀犹太人的德国军官家有个八岁小男孩布鲁诺,在他们家附近的劳动营认识犹太小男孩施穆尔并成为好朋友,天真的布鲁诺对政治什么的一无所知,他想帮施穆尔找爸爸,他穿上了犹太人统一穿的条纹睡衣,潜入劳动营,还没找到施穆尔的爸爸就被德国军人集合在一起,劳动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被赶到一件黑屋子,这个黑屋子就是毒气室,是对犹太人的最终处决。毒气室外面布鲁诺母亲的号哭是整部电影最后的声音。我想,或许在这部电影中带有恶有恶报的隐喻,但是我觉得电影还想表达的是战争的残酷。
思考:
我先前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犹太人都愿意乖乖地听德国人的话,不反抗?德国人先是要求犹太人制作六芒星的标志以此和别的种族区别开来,犹太人就做好了六芒星标志绑在袖子上,德国人看到带着六芒星标志的犹太人就随意欺辱;德国人让他们搬离自己的住所他们就搬离,让他们转移他们就转移,那么多犹太人居然没有起来反抗?
看完这几部电影后,我就明白一些了:先撇开犹太人的军事斗争能力,我觉得二战中的犹太族是一个很散乱的集体,他们没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他们基本以家庭为组织生存,家庭没有了,就只剩下个人。我觉得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是他们二战遭受此大难的原因之一,犹太族在国际中太孤立了,他们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像是成为那个国家的寄生虫,他们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国家,他们得不到任何国家的保护。
或许,犹太族遭受大难还有其他重要的原因,以上观点仅是我从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知而得,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简谈。有其他观点的读者可留言,若使我了解更多学习更多,我必定感激不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