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浏览图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本书《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的六步法》。目录里有两个标题我比较感兴趣,“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
在我脑海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什么是匿名和悬空的问题?”。看到这本书也比较便宜,就想,买来看一看吧!
书中讲了六种课堂管理的方法,这六个方法在我看来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他们分别是:
第一步.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
第二步.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
第三步.明智的选择和使用课堂语言。
第四步.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
第五步.用提示或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
第六步.增进课堂的互动。
按照书中的方法我开始在我的课堂上进行实践,首先记住全部学生的名字。这一点说出来有点汗颜,都开学两个多月了,班里的学生能喊出名字的最多一半。
我教了三个班级,按照书中的方法,我把每班的座次表都打印出来夹在书中。每次要讲哪一页我就夹在哪一页,这样我翻开书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名字。
在班里的时候,我可以对着名字提问学生进而认识学生。在办公室我可以对着名字回忆学生的样貌和特点。这样我很快就把学生的名字和人对上了号,也更清楚了他们的性格和特点。
第二个方法“避免提出悬空和匿名的问题”,我是和第一个方法同时实践的。
所谓悬空和匿名,指的是你的问题没有对象性。像“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谁可以说出叶子为什么会变色?”。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问题就悬浮在空中,等待某个人来回答。学生的确会对问题做出回答,但他们的回答毫无秩序意识,它们只认为大声喊出他们的答案就行了。其结果就是经常获得一小部分学生做出的混乱、分散和大声的回答。大多数学生还不明白所喊出来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因此我们可以叫某个学生的名字来让他回答问题。为了避免其他同学处于观望状态,或是走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会叫几个学生来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等更多的学生举手后才喊他们回答问题。要不然回答问题的权利又会落入少数学生手里。
为了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氛围,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答案,然后指定某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或展示其写出来的答案
第二个方法的应用,使我本来混乱的课堂变得有秩序了很多。以前每当我提出匿名问题后,只听到下面混到一起的、参差不齐的答案,这种答案作为老师的我基本上能听清楚、听明白,但作为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他们很难从这种回答中得到有用信息。
第三种方法“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课堂语言”
为了了解自己的课堂语言状况,我用手机录下了自己的课堂。在回看录像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有很多的口头禅,像“好”“那”“是吧”等”。也有啰哩啰嗦表达不清的地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接下来在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改变。几天后再次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音,发现口头禅少了很多,语言表达也简洁、具体了很多。
课堂上少不了学生的活动。以前活动前我会给学生讲清楚小组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然后问有什么疑问,回答完学生的问题后,就开始进行活动。但往往不到一分钟就会有学生再次问道:“老师,这样行不行?或说老师你刚才说的我没有听明白?”
这时候我不得不再次解释,活动不得不被这样的小问题一次次中断。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都受到影响。
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听或看你的指导语,保证小组活动的高效,作者说在给出指导语之前最好带上两个预备步骤。
1.说明指导语的作用,并提出要求。即在你给出指导语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说明该指导语。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对指导语的理解是否有误。
2.为了保证活动期间不被打断,让学生在执行任务之前提出有关任务本身和指导语的所有问题。任务开始后,老师将不再回答任何问题。也不能向其他同学询问,干扰他人的学习。
在这两个前提预备步骤下,老师再给出任务的指导语。可以口述一遍,为了防止学生记不住也可以用幻灯片直观地演示或者用分发下去的纸张清晰地展示任务的指导语。
接下来老师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把两个前提条件好好的落实。叫一个学生的名字,并要求他用自己的话重新说明任务指导语。再叫另一个学生的名字,要他再次说明指导语的内容或者令其对前一个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说明和扩展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完整,干脆从头再来。
当你确信学生已经理解了任务要求后,再次向他们说明任务开始后任何人不得再次提出问题,原因是这样做会干扰他人,而且他们自身完全有能力在不提问的情况下完成该任务。
如果学生仍有问题,要求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举手提问。
提问结束后,安排学生开始进行活动,但要再次提醒,你将不再回答任何提问,如若有问题必须自行解决。
我把第五种方法和第六种方法跟其他方法一起在课堂中实践。但我知道,任何方法不管它多好,都需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使用。
从近段的实践中,我也有所感悟。先开枪,在瞄准。学习到的东西要去实践,再实践中不断去修改,慢慢的去改变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变得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