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翻译

作者: 同传夏夏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14:25 被阅读0次

    同传应该是很多选择翻译专业同学的最高梦想,我也不例外。所以当初接到北京这家车企In-house同传offer的时候,我虽然纠结万分,最终还是选择心之所向。“追求梦想”这四个字听起来很鸡汤很虚幻,但当时确实是梦想的召唤,而非理智的选择。

    一、In-house译员的工作日常

    13年底毕业后一直在汽车行业做翻译,参与各种耳语翻译、研讨会交传、陪同、商务宴请等。但是当时的公司并没有专门的同传间和同传设备,通常会采用“小蜜蜂”来达到类似同传的效果。这是国内90%以上的in-house译员的状况。

    而我后来之所以加入北京这家合资公司,原因之一就是其拥有自己专门的同传间,并购买了同传设备。真正走入同传间和做耳语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耳语的受众只有一个或两个人,很多译员会做概括性/总结性翻译。同传受众较多,而且有一些听众是懂双语的,译员一旦走入同传间,就像士兵走上战场,精神高度集中,马上进入备战状态。这种真正的“战场”对于刚毕业的译员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学校同传间的练习状态和在公司股东之间真正的唇枪舌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要从新手变成熟手,实战不可忽视。

    二、了解公司机密最多的人

    公司里知道机密最多的一群人里绝对少不了翻译。翻译永远掌握会议决议项的一手资料;他们最了解公司哪些领导看似风光,但是地位岌岌可危——他们已经在年终考核会被大领导列入黑名单;他们也明白别看那帮大量到酒桌上一片和谐,会议中涉及到实际利益的时候,大家都在拍桌子摔耳机;翻译的小本本上说不定还记下了某个爱咬文嚼字的领导的各种名言……

    三、搭档即战友

    我们的同传小伙伴大都年龄相仿、教育背景相似,所以玩的也很好。我们帮彼此打印材料,你帮我记过冗余的数字,我帮你提示过生僻的术语,每开一场会,我们默契就更增加一分。我始终觉得搭档之间的友谊要远远高于其它同事关系。因为我们是共同作战的战友。

    一场会的标准流程通常是:会议开始前20分钟,我们到会场发设备,试音,决定轮次的顺序(我们通常会石头剪刀布或掷筛子),每隔15分钟换人(通常是轮空的人负责时间把控),轮空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跑神,需要帮搭档看一下进度,记下数字,或者翻一下材料。开完会之后,会一起总结(吐槽)一下。

    四、In-house 译员的自我修养

    有一句老掉牙的话,翻译需要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in-house译员如果要提供高质量的翻译,应该如何来做呢?

    一家企业会包括各个部门:财务、人力、制造、研发、质量、销售等。拿车企举例,一名好的翻译不仅仅要掌握汽车行业的各个术语,同时也需要掌握其它各个部门的专业知识。比如说,刚进公司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财务最难翻,因为它会涉及各种财务知识,里边有大量的财务逻辑。如果不了解这些财务逻辑和知识的话,翻译很难理解源语,因此很难翻译出来符合逻辑的目标语,这就会大大影响沟通效果。我很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工作。为了让自己在财务方面游刃有余,我咨询了通过注会考试的朋友,让他推荐了体系化的财务书籍(中英文超过1000页吧),自己系统的阅读了这些书籍。后来我觉得自己比一些财务新手了解的理论知识更多。其它业务也是如此,每当我碰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话,我就会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询其背景知识和完整的理念及应用,天长日久,会建立各个业务部门的体系化知识。

    五、同传和交传

    大多数人认为同传比交传更加高级,需要更高的语言能力。现实绝非如此。它们绝无高低之分,相辅相成,但各有特色。

    同传需要的是一边听一边说的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训练之后,这种技能不难掌握;另外,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同时输入,听众对翻译质量的容忍度比较高;译员本人由于坐在箱子里,对现场压力的感知没有交传那么大。

    交传考验译员本人的心里素质,反应速度,记忆力。此外,由于交传过程中,译员和听众是面对面的交流,听众对译员的印象和评判一般是在交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通常来说,受众对译员的评价通常基于交传现场的表现,因为他们对交传的表现感觉更加直观。

    以上是我对这几年担任in-house同传一些感受的总结,较为笼统。其实在做in-house的这几年里,对于职场生活、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翻译技能的持续提升、以及自己后续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很多探索和感触。在后续的系列文章中,会与大家继续分享我的喜怒哀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嗨,我是翻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yp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