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那会,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我也是基本认同的。
很多人赞同这句话,是因为近几年高考改革之后,语文分数所占的权重是大大提高了。
但我认同这句话,涉及到更多的是对“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素养的理解,以及孩子未来竞争力的考量。
1
“语文”最表层的是“语言-文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即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其次,为“语言-文章”:所有的文章,一定是利用语言文字制作出来的;第三,"语言-文学":文学是利用语言刻画形象、创造意象的艺术;第四,“语言-文化”:语言是所有民族文化中最系统、最经典的符号系统,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也携带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那么, 一个人“语文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词汇量丰富,表达流畅、精当,能使用恰当的言辞来准确表达对应的思想。表达能力弱的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职场竞争,都会处于劣势。
其次,是有较广博的学识积累,阅读能力强。
第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最集中和最高级的表现。
第四,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藏着他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的品质,比如,思维是否严谨、细腻,逻辑是否清晰,有判断力和辨识能力。
所以说,语文好,就预示着孩子拥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也就是说,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素养直接关系着一个人是否有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才能给孩子未来发展无限的可能性。
总结来说,语文能力关系着一个孩子多重素养,也是未来竞争中最核心的素养。
2
还有一点,是我去了国外生活之后的切身体会。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学好中文才能让孩子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属于全世界的全球公民,具备全球化素养。但是这种全球化素养,并不是只要求孩子学好英语,完全承袭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
在我看来,我们更需要扎根于自身的根文化,学好语文,学好本国的语言与文字。当孩子未来投身于国际竞争和国际事务时,他需要代表一种文化,那就是他的根文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根,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就无法让孩子在全球化竞争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特性与独立价值。
母语是人赖以表达、交流、思考的基本工具,更是理解本民族文化的钥匙,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才会真正理解自我存在的根本意义。
3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呢?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的两个孩子出生在美国,接受的西方化的教育,从小的语言环境也是英语,这对于孩子学习语文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孩子怎么才能学好语文,我和机器人先生一直在摸索前行。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们为了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一些实践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另类的启发!
1给孩子精选好书
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 当孩子在幼年阶段还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他们阅读的书籍,必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推荐。我觉得,为孩子推荐书籍,需要遵循三方面的原则:
· 推荐适合的好书
所谓适合的书,就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以及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孩子一直阅读那些对他们来说,特别好读,特别容易接受的书籍,而是要精选那些对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书籍,这样能够激发孩子进一步的阅读兴趣和挑战心理。
· 推荐经典文本
美国教育非常看重对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多数学校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而读书。他们不使用教材,老师们通常会自拟书单,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名著。
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以为,在知识泛滥的时代,反复阅读一本经典作品,比盲目选择一本新书来读更明智。经典名著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聚在其中,它们能给孩子以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在幼年开始,阅读经典的孩子,就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内化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也会拥有看待世界更深刻的眼光和视角。
· 让孩子阅读需要引诱而不是逼迫
在孩子刚刚开始阅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需要在慢慢引导中形成。
所以,我倾向于给孩子挑选那些充满想象力,情节紧凑的侦探、推理与冒险故事,如《长袜子皮皮》、《汤姆历险记》《大侦探小莱卡系列》。还有令人着迷的奇幻科幻小说,如《哈利波特》等。
这些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魔力,让孩子自发地进入想象的世界,领略文字的奇妙,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前提,一定是自发地领略到阅读的迷人之处。
2阅读训练
广泛阅读是基础,但是怎么样让阅读更有效?这就需要我们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做些阅读训练。
· 中英文对照阅读
我们会观察孩子对哪一本英文原著感兴趣,我们再去挑选中文译本中比较优质的版本,让孩子再来一次中文阅读之旅。在中英文的对照之下,感受中西方两种文化与语言的独特魅力!
· 多种多样的亲子共读
美国儿童协会的专家推荐说,最好的启蒙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他朗读。为孩子大声朗读,是我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等到孩子已经具备阅读和读写能力之后,在我们家的亲子共读内容就能加丰富了。有时候会一起朗诵一首诗;有时候轮流读一本名著;有时候会交流一下阅读某本书的真实感受和心得;还有时候的亲子共读会有点游戏的意味。每一个人选一个角色,把故事化为戏剧,全家人一起演戏。
· 读后感不仅是说出来的,也是做出来的
在美国的课堂,孩子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往往以制作各种各样的表格或海报的形式,来解析和梳理一本书,有的整理结构篇章,有的分析人物关系,有的梳理情节发展,有的解析核心观点,总之五花八门。
但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阅读文章,展示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建构出全新的阅读策略与经验。
我们有感于美国课堂的阅读方式,在孩子中文阅读时,也会要求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做一个这样的表格来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读后感!
3给孩子最大程度的写作自由
写作是孩子语文能力的最高级的体现。因为写作需要谋篇布局,因此,它需要思考结构的能力,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所以我一直非常看重对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
儿子习惯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对于语文写作一直怀有恐惧感。我就跟他说,你能用中文轻松自如地说话,那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写作。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会说话,就能够轻松写作。
写作其实就像孩子会呼吸,会说话一样,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只要让孩子学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孩子最真实的写作。
那怎么让孩子自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体验?
首先,帮助孩子打通写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凯凯今天踢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足球比赛。看他描述这个场面眉飞色舞的样子,我就顺势说,要不把今天的精彩比赛写下来吧!如果说,在学校布置的作文有些远离孩子的生活,那么家庭教育中,就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来安排写作内容,记录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
其次,教会孩子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生活。
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写好作文的基础就是要细致观察生活。
我们除了用眼睛去观察之外,还需要运用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调动全身的各种感觉器官,这样的观察才是立体的,全面的,写出的作文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我觉得孩子的写作,无需看中形式,无需太多的技巧,应该给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表达的机会。
音符
总结来说,我认为,帮助孩子学好语文,最佳的途径就是陪伴!
在孩子婴儿时期,给他读书;在孩童时期,伴他读书;在孩子拥有自我生命意识之后,与他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生活中的重重惊喜,把这些化成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等孩子有了鉴赏能力后,与孩子一起去发现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让孩子在这种日积月累的陪伴、阅读和写作中领域语文的独特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