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与课题课题初评,看了很多课题申报书,良莠不齐,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其中有一位我熟悉的老师,还教过我儿子,非常优秀。
参加市县讲课比赛,公开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很出色,同样是老师,为什么别人这么优秀?就好像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什么别人是学霸?可能有天赋,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当老师,天生的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方仲永事例就是很好的证明,我知道这位老师是很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作,所以他才会有这么多成果。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鲜花和掌声,没看到别人的汗水和付出。
我看到他发表的文章好多事关于文本解读的,就是我们的课本选取一个点去解读,我也买了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和《月迷津渡》,还没有好好读,一个语文老师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而不是只会念教参,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就像王维审老师专注于教育叙事研究,写了好几本书。还有的老师专注于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人到中年之后,书海茫茫,不能迷失自我,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专业阅读,像法布尔专注于昆虫的研究一样,才能有所收获。如果今天想研究这个,明天想研究那个,读读这本,翻翻那本,只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像大海迷雾中的航船找不到方向。做学问和打井的道理是一样的,找到点之后就要锲而不舍的的打下去,才能有水喝。
其实我自己也挺迷茫的,今天学苏霍姆林斯基,明天学魏书生,后天学孙绍振,书买了不少,但深入读的不多,今后要读写结合,最好像余映潮老师一样,要有指标,每天读书多少页,写多少字。
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像凸透镜一样把太阳光聚集到一个点上,才能成为火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