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
一路向南——北京文玩市场的变迁

一路向南——北京文玩市场的变迁

作者: 花恋蝶爱飘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20:18 被阅读0次

        要说北京的文玩人,那绝对是幸福的。为什么?因为北京有个全国都颇为有名的文玩市场“潘家园”呀!相信不少玩友都听说过北京的潘家园市场,也有很多圈内朋友来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去逛逛这个潘家园。根据小说改编的《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中就提到过潘家园。今天,我来分享下老北京人对潘家园的介绍。

        在开始介绍潘家园之前,得先引入内城外城的概念。北京有句俗话儿,主要是描述了北京的城门,是这样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内九(内城九门,建于元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多走运木料的车)、朝阳门(多走粮车);南城墙上的崇文门(多走酒车,另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使崇文门多了“税门”的称号)、正阳门 (又称前门,是内城的正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而只能走东西两边的旁门,因此它平时总是紧紧关闭) 、宣武门(走囚车);西城墙上有阜成门(多走煤车)、西直门(多走水车);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多走兵车)和安定门(多走粪车,不过也叫“生门”,有“丰裕”之意,所以皇帝要从此门出去到地坛祈祷丰年。)。

        外七(外城七门,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带儿化音的有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和广渠门儿,表示不重视。)这些门是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大明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四个门是为城里的文武百官进出宫廷用的。

        元大都共有城门11座,明初,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废弃,在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被废弃,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肃清门也因此废弃。 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都是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加建的。

        而下面讲到的琉璃厂就是在元朝外城的西部。琉璃厂的名字由来,源自于元朝,当时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联系元朝和明朝内外城的变化),琉璃厂便由于不宜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现位于和平门外。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人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慢慢地,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越来越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古玩书画也随之发展起来。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琉璃厂大街的常客。

        这里还须提到一个明朝的名臣——徐阶。徐阶,上海人,先是就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后兼翰林院学士,再任文渊阁大学士,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他在就任期间,利用职位便利,任凭其两个儿子及家仆横行不法。当时,上京进考的举人为了出人头地,通过收买徐阶及其家人,比如徐阶说想要董其昌(徐阶的老乡)的字画,举人们就去把他的字画买回来,送给徐阶,这样一来,在会试中就可以得到进士称号。所以也有说是徐阶家人把收来的字画经营成店铺,使得琉璃厂大街的古玩字画的初步兴起。另外,徐阶还创造了一个历史:他退休回家后,自己的子弟横行乡里,大量购置田产,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即现在的上海徐家汇一带),加上他的子弟、家奴为非作歹,致使告他的状纸堆积如山。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惩治了他的家人。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徐阶学生)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所以当时人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

        我们翻开史书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名相里,能够有所作为的清廉者寥寥无几。张居正不算贪官,但就是他,在被抄家以后也被抄出了十几万两银子,对他的权力而言,这虽不算贪官,却也不能说是多么清廉。清朝的李鸿章,为国家尽心尽力的同时对他自己的家业也同样尽心尽力,素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他跟徒弟盛宣怀俩人贪污总资产超过千万两白银,李鸿章收了俄国人的贿赂,签条约的时候连领土都敢出卖。他们两位都算是历史上有所建树的人了,但都不是啥清官,更不要提那些名声不好的宰相了,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蔡京、南宋的秦桧、贾似道、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那都是贪官中的战斗贪。

        明朝腐败严重,有很多人说是因为朱元璋太抠,给官员定的俸禄太低,实际上这也是强词夺理,几千年来中国当官的有几个是靠着工资活着的?宋朝的官员工资倒是高的离谱,也没挡住宋朝的官贪污啊,高薪养廉这个话从来就是空谈,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而潘家园,现位于朝阳区西南部,邻近劲松小区,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个小小的村落,当时被称为潘家窑。清朝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据传这潘窑主是位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当初来到这里,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因为这里的土质疏松,不宜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里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决定一提高砖的质量,二在经营上下工夫。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因为砖的质量好而多,还免费送货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便相继关了张。后来在潘家窑场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到了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再取土烧砖很是困难,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并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一大片居民区,并以“潘家窑”之名而称。但叫了没有多久,人们就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通常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1992年以后,在宣武门西侧的象来街被查抄的文玩卖家,逐渐迁到潘家园一带,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

        从琉璃厂到潘家园,从大兴到雄安新区,首都的经济一路向南发展,迸发着无限的活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路向南——北京文玩市场的变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cj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