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逆向
思考:我们设计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习效果,先确定追求目标,然后考虑评估方案(可接受的证据)。“逆”得有理,理在哪里?有了目标,才会方向明确。确定评估方案后,再根据你想要的结果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逆”有价值。正如史蒂芬•R•柯维所说: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这意味着你知道要去哪里,从而能够更好地知道你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走才能保证你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案例: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开始设计时,环节有:理清课文故事情节;抓住动词理解人物心理;积累词语;写字。试讲后发现一节课任务太多,完成不了,学生也很迷茫,课堂如地皮水,过了一遍。二次备课时,确定本节课目标为:抓住动词理清课文内容。以读代讲,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围绕一个目标设计,课堂有条不紊,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明白自己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接下来就会跟着老师的脚步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观点二:设计的基本考虑
思考: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我们的主要客户学生的差异;目标对学习者的活动和成就意味着什么;形势服从于功能;提升学习效果,关注预期学习结果。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
案例:进行整体识字教学时,课前应该对学情有所了解,调查学生的识字量,根据学情,进行识字拓展的设计。如果课前没有进行学情了解,由教师的猜想随意设计识字拓展,教师设计的这些字,学生课前是否认识?如果认识,那这节课课堂教学就无效。
观点三: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思考: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以终为始,确定优先次序。
观点四:理解与知道
思考:知道了并不一定理解,理解是智力层面的建构,需要证据证明确实是理解了,要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加以运用,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了。当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时,我们必须明确指出需要哪些学生任务和评估证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