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段时间重读道德经,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道,到底是什么?想到了上面易经理的那句话,觉得是对道的一种比较形象的概括。
形而上者,谓之道。简单的理解就是,超越形态的道理就是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的理解就是,有形态的物品就是器物。
如此说来,《道德经》妥妥属于形而上学范畴了。
嗯形式上学这个词我们都非常熟悉,但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而且我们感觉形而上学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那又是为什么呢?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 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
在科学尚未兴起之前,亚里士多德就用他天才的脑袋开始研究世界的一切。
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分科。
亚里士多德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它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物理学和哲学,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揭示出世界本质的规律,这些规律呢分为有形物体的规律和无形世界的规律。所以他的著作文章也是包罗万象,这可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愁坏了。
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