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这一个早就不再陌生的词其实最早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发表的《共同体与社会:作为经验主义文化形式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论著》。
滕尼斯将“共同体”解释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联系或者叫做共同生活方式产生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
我们更多是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个更为庞大的概念来理解共同体概念的。
共同体美学的宏观建构不仅需要以大量的电影为范本和依据,还要深入研究类型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
以饶曙光为代表的电影研究学者和专家已然意识到了共同体美学之于国产电影理论批评和类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以共同体美学的建构为目的,来进行理论实践。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美学不仅局限于电影领域,也在不断寻求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拓展外延,升华核心。
共同体美学不仅对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指导戏剧、动画的艺术创作和表达。
李建强认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是电影美学共同体的心理学期许,其决定着电影进行社会缝合的效果。”
鲜佳则表示:“如何协调共同体美学内部的多维想象,使之最大化地形成合力,仍然是今天打造共同体美学应致力思考的方向。”
能体现共同体美学的除了电影自身所引发的群体性共情之外,也表现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
比如,大陆电影与港台电影的交流合作,中韩合作,还有各种翻拍作品。
翻拍片尤其是亚洲文化圈内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最能体现文化共通性和民族特色。
跨文化路径的电影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更需要认识到保持自身优势和本土情怀,与吸取各方经验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这也是共同体美学推动电影有序发展的重要表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