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余秋雨的书。还是一天在剽悍一只猫的公众号上看到的关于这本书的推荐,于是就买来看了。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世间万物、人类情感用白话文也可以描写的如此之深刻,见解独到。
在我的观念中,只有古诗词、古文是那么精美凝练,阅读她们让我陷入无尽的遐想。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曹植的《洛神赋》的女性之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等等,还有我最喜欢的盛唐诗人李白,他是这个伟大民族对汉字使用意义上的巅峰,读他的诗,体会到的是对那个远去伟大时代的无尽向往。
但是,今天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想我不应该只推崇古代汉语的魅力,而对现代汉语的美妙视而不见,不能对自己日常使用的、写文章都使用的文字存在这种古文和白话文的对立。
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我想是读了太多的所谓网络小说、鸡汤文章、励志文章,只是在那里用浅薄的汉语词汇描述着,却未曾去精雕雕琢。一切的一切都流于表面。
以至于让我无法去体会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之美。
《文化苦旅》读这本书,仿佛走进了这本书,走过的那些路,看到的那些风景,陷入那深深的想象,感悟世间纯粹的美,也感叹文化的脆弱,以及中华儿女对文化的守护。
在那思考中,我看到的都江堰,跟随作者的脚步,似乎亲眼目睹李冰父子建造这个至今还在使用的水利工程。
在那思考中,我来到了莫高窟,来到了月牙泉、来到了西域古城疏勒、来到的阳关。看到西北边疆地区、西域沙漠,世界各地的文明在这里交汇,古战场的遗迹似乎带我们回到那个时空,纵横较错。
在那思考中,我来到了当年的获罪文人的流放之地,古渤海国、宁古塔;来到了满清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似乎看到这里的人流涌动、最后归于沉寂被人遗忘,那段发生在这里的屈辱。
还有那建于16世纪的天一阁,风雨四百多年,几经损毁,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经得起“风雨”二字!
还有那些艺术家们、文学家们,谢晋、巴金、黄佐临等等,通过作者,走进他们的生活,看到这些为了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有些人我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只能说是惭愧。
读罢这本书,遂有此文,是为感悟,亦为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