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步入社会的“宝宝们”
修车铺,来了新手——像是老师傅的小徒弟。
人,高高壮壮的。但是一眼,就能认出他是一个步入社会的智障人士。也许是他的眼神与谈吐——都让我想起“阳光之家”的那些学员们…
小徒弟,不是上海人。也许是机缘巧合,老师傅收留了他。在铺子里帮忙,上次在修车铺换反光镜,就是小徒弟弄的——虽然手法配合度,有些僵硬,但是从他做事的神态,可以觉知到他的认真与踏实!
今天去铺子里,因为发觉车子的尾灯,有一只松了…
所以到修车铺,找老板紧一紧。
只是铺子里,只有“小徒弟”在凉蓬下休息,不见老师傅出来…
或许,小徒弟已经融入了修车铺的工作、生活节奏,此时老师傅只在小徒弟搞不定时,才会露面。
从小徒弟为尾灯拧螺帽的神情,可以感到他是学习过一些机修技能的。
他说起自己不是本地人,讲他是残疾人,讲到自己的生活保障…
可以感到,他是一个融入社会比较成功的“宝宝”——他找到了适合自己谋生的途径,虽然不知道老师傅会不会付他工钱…
但相信:老师傅会看到“小徒弟的踏实与善良”——这是“被接纳”的第一步。
我觉得智障人士,从学校毕业,终会回归社会。只是并非他们走出学堂,身体步入社会,就能走入社会的…
他们/她们融入社会——一方面是学习/康复相对健全的举止与谈吐,学习可以让自己谋生的一技之长。同时,却是接纳了他们/她们的社会环境,对宝宝们的包容度,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视同仁…
毕竟人是需要归属感的——我想:这些长大了的“智障人士”,也需要获得归属感,因为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认可,觉知到了归属感——他们的灵魂才会有“安全感”的觉知。
智障人士,虽然“智能”的发展,停留在七八岁孩子的阶段——但是他们/她们的心理需求,与普通大众却是相似的!
许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