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念佛成佛
《我知浅书》

《我知浅书》

作者: 礼_41c1 | 来源:发表于2017-10-08 17:46 被阅读38次

                             

第一章

    世人皆为我道大,而言穷其理,笑矣呼?今叹哉!一代时教,释迦之正言:“汝意不可信,成果于四果罗汉方可信其意矣”。

    吾从此学二年,究其本心,自以贪嗔去尽,有离厌之感,见百家而一言,那知到头来,不过食古人牙慧,可悲乎?佛氏有言“现世报”一说,其快,准,狠,实乃去病良剂,今日思知,痛定思痛,究其本心,乃知阳明先生所言,人性人欲之辩。

    悔往矣,空学其理,未识此心,更难行此功,今得先生之教,方知知行之理,合一之道,心上知,事上练,练及不成,为心不知也,笑我当初,自以成就,习百家之言,不想竟被贪欲所迷,,小子所欺。虽言小子所欺,实乃自欺也。

    起心动念,无有先后,故《大学》有云“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圣人之言,直指本心,贪者欲也,非性也,性者何过?乃知孟子所言“良知”也,先生所教,知一之道,知道,行道,唯“致良知”尔,不可分之,心即理,而非意即理,此佛道儒同归,所依相同,然细究其本,却又有不同,无非宗教之见,此不复说。

    故今日之事,非物有错,人有过,实乃人欲横流本心,未能免俗,昭然天理,所知明学,触之即溃,然何以功夫,佛氏有云“善护念之”,儒学有云“正心之道”,如有人言过在于物,在于人者,此告子仁内义外之说,孟子曰:“不知义也”。

      云何“善护念”,此《金刚经》释迦告须菩提尊者,降伏其心法,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语毕不言,然机锋以过,须菩提不解此意,复请演说。答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汝求降伏之刹那,其心以降,只是未能延续一念清静,净土念佛亦是如是,十念清静为一心,一心不乱方是正念,念无所念,所念是念,此为念佛三昧法。

      云何正心,不偏不倚为之正,正者中也,此中非方位之中,乃孔教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唯三道可达,一曰慎独自修,二曰忠怒宽容,三曰至诚尽性。子思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无事观之,若文若语,事后观之,悔而难言,过在于我意,只因未能善护良知,依意而行,故有此事,如不改之,恐有后患。

    今书此文,告诫本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相关文章

  • 《我知浅书》

    世人皆为我道大,而言穷其理,笑矣呼?今叹哉!一代时教,释迦之正言:“汝意不可信...

  • 《我知浅书》

    《易》云:“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此孔子《系辞》所言,然何为上...

  • 《引知》

    复字诗 《引知》 知夏知秋知时节, 知娴知礼知书阙。 知深知浅知海阔, 知人知物知五觉。​

  • 浅知

    于我而言 文学可以治愈心灵 木心说,文学是他的信仰,这信仰保佑他渡过劫难,“一字一句地救出自己”。 我不知道,文学...

  • 2020-08-25 详解Transformer

    知乎专栏微信文章简书《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浅读

  • 论学习

    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学而知之,学而习知,知之而不知,知之而学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 情绪浅知

    朋友A君近期在股市、币市频频受挫,应该是大环境的原因,都在”跌跌不休”。A君向我诉苦,倒不是因为投资的不对,而是买...

  • 基因浅知

    基因浅知 高中生物学里,基因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有DNA和RNA。DNA是双螺旋结构。 说这么些枯燥无味的,是生物...

  • 浅评‖《南风知我意》

    【文章名称】南风知我意[https://www.jianshu.com/p/a6c5af8c621a] 【作者】L...

  • 知难行易

    2022年5月13日 知行合一,知行本一,你有什么知,就有什么行。错知错行,浅知浅行,深知深行,如果说我啥也知道,...

网友评论

  • 童年的流星:妙哉。天命之谓性,天命便是我们一生的命数、使命和生命的意义价值之所在,这便是我们要做“人”,而不做“禽兽”,若说良知,也就是这个“知”罢了。
    礼_41c1: @童年的流星 很高兴能与您交流,我说的知与意不是说谁先谁后,谁有谁无的问题,我说的意,可以理解为佛学的妄想心,或者是思维现象,而非真知,换一句话来说是,知道你痛的那个他不痛,知道你舒服的那个他不舒服, 所以儒释道三家都晓得他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能生万法,我看老师您很喜欢王阳明的学问,那一定读过《传习录》,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于事物者误矣,于是中国五百年来的一个伟大学问心学问世,那我就想请教老师了,此心为何? 难道是你的思维妄想吗?如果你认为是你观念上的那个思维活动,那么他指导生活实践的依据又为何? 您说良知就是良心,非常对,但是我们讨论的是有良心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如果您认为良知是一种观念的存在,那我可以告诉你,在人欲到来之际,他很容易被敏灭,这也就是儒家要让你的存养,释迦的善护念之,的功夫,回过头来说您在上文中的种种高尚道德,是依何而存?依何 而衡量?这也就是我说这么多话的一个基本观点和目的。
    童年的流星:@礼_41c1 您好,老师不敢当,我们都算学友吧。若无意为底,哪里来的知呢?天命不是外在的规定,而就是我们的本心。良知无非就是良心之意。我们用头脑去分辨学习,总想在外界找出个好,找出个对,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可以偷懒,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到头来,只是一场空。我想“觉”应该是觉醒吧。科技再发达,人之所以为人,还是要回到做为人的自由意志当中来,并非科技造就一个更好的人,而是我们人类按照自由意志创造了人类、定义了人类、选择了人类。所以致良知绝非追求道德完美这么浅显,而是乾坤之道,爱人如己、知行合一。我们离不开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斗争,我们不是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斗争,而是凭着良知来决定如何斗争、与谁斗争,这就是自强不息。我们离不开彼此关爱,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彼此关爱,我们不是为了换取对等的筹码而关爱他人,而是凭着良知来决定如何关爱、对谁关爱,这就是厚德载物。所以致良知不是精修,不是读经,这原本都只是手段,致良知就是致中和,中庸之道就是良知之道,就是易道,这就是修齐治平,也是引导人类走向大同的必然之路。
    礼_41c1: @童年的流星 老师您好,很高兴与您交流,知非意也,应指能知之性,而非所知之事物,小乘佛法称为“觉”,哲学上称为“理性”,心理学称之为“监察意识”人人都有,却要自己来感觉到他,但是感觉到他还是不够,还要以天理来存养他,如果只是感觉到他,而不存养他,那么在实践当中,很容易就会被“人欲”所击垮,儒家的很多经典都在说如何存养的问题。
  • 西莲:敢问先生,大作为先生亲笔?如若不是,请标明作者或出处可好?此文上作,有学有修有悟。南无阿弥陀佛……:pray::pray::pray:
    礼_41c1: @西莲 言重了,皆言度众生,众生何曾度,大解脱之道,绝非言语能解,闲来的几篇文章,不过古人牙慧,让您见笑了。
    西莲:@礼_41c1 得人身,闻佛法,人生最胜幸事,是无量劫稀有难逢之一日!不懈进取,那永恒的闪光点就在当下!继续写下去,帮助那些有缘得度的众生。南无阿弥陀佛……:pray::pray::pray:
    礼_41c1: @西莲 先生不敢当,粗俗鄙言,不值一谈,如有错处,还望斧正。

本文标题:《我知浅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qj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