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前,秀慧从几十里外的周家村嫁到道湾阿林家。那时阿林家住在黄泥砌成的土屋,屋顶上盖着茅草,屋内没有隔间,活脱脱像个长廊,倘若来了大风,总要房前屋后折腾一阵子。
阿林的父亲说:“阿林成家了,以后生子总得有个自己的房间,加上秀慧嫁过来,不能让人家苦着了。”便把家里仅剩的老黄牛卖掉,存够钱,修了如今的石屋。屋内不大,呈田字分布着四间小屋,里屋是阿林的父母的起居室,右边放着一木架床,左边依墙围了两个存物储粮的石柜,石柜上方开了个小窗,不至于没有光亮。柴房后挨着里屋,堆满了茅草屋遗留下的房梁、老柴,没有窗棂,是四间里唯一见不着光,也不透气的处所,分给了阿林夫妇。另外两间,一为厅堂,阿林的弟弟阿平居住,一为厨房。一家人安置好,倒温馨安稳,但若恰逢大雨天,黄泥地面便浸水的厉害,面上的小鼓包愈发硌脚易滑。秀慧见老人都出钱建房了,自己也不能藏着掖着,前几年广东打工,手里还有点积蓄,就和阿林商量着把地面铺上了水泥。
后来,阿平渐长,母亲名英把阿林的几件粗布衣服整理好,分了家。按照村里的传统,父母跟了阿平,阿林则要自立门户。阿林作为长子,不得不早早辍学在家,四处打小工补贴家用,出门时除了手里的衣服竟没有余粮了。好在秀慧生完孩子后就又去广东工作,存下的钱勉强够搭起一栋两层砖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