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简书》上多位作者对《红楼梦》有关方面的论述,还有对小说情节、人物描写、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的体会,受益匪浅。笔者读《红楼梦》,总想“打破砂锅——纹到底(问到底)”,刨根之余,颇有认识,也想提出来与爱《红楼梦》同仁一起进行商讨,以待同赢共进。
旷世巨著《红楼梦》问世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由于时代的长久,再因有关这方面的史料留下来了很少,所以,对于作家曹雪芹的身世和他《红楼梦》的创作状况,只能是用各方面汇总起来的史料来进行推测、预料和可能,难度很大。笔者的这篇雏作也是参考有限的材料而就。
曹雪芹生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公元1724年),卒四十年代(公元1746年),时清王朝代雍正到乾隆朝代前期。虽然史称“乾隆盛世”,那也是表面现象,由于乾隆政治的闭关自守并大兴文字狱,经济的落后并无有效措施来改变,又加重了人民的苛捐杂税,加之有很多官员贪污腐败等等,这个封建帝国的基础已经是摇摇欲坠。这一现状在《红楼梦》有关情节中已有描绘,比如开篇道:“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等等。以上是《红楼梦》问世的时代背景。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条件与时代背景是不能相分离的,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清代历代的君主,对于种族的成见很深。对于汉人,一方面开博学鸿词科,以牢笼文人;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以摧挫士气。“文字狱”起于乾隆朝代,期间遭受文祸的官员被杀戮、下獄、株连和流放等等,文字之祸一直不断,轻者,革职查办,倾家荡产,获罪入狱,重者,残酷杀戮,株连五服,流放边境。以至于当朝论经述史的文官甚至与文沾上一点关系的也皆心有余悸,人人自畏。读者要问,面对这种状况,曹雪芹是清楚的,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创作《红楼梦》呢?笔者也曾大惑不解。回头再翻看《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曹雪芹同情“所有之女子”,是要代替她们控诉封建社会下压迫所受的痛苦生活。“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然,曹雪芹要代替受到封建压迫残害的女人向世人控诉,但是,当朝“文字狱”的巨大压力不得不让他采取隐蔽或模糊的方法来进行创作。“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笔者认为,曹雪芹采取了“假语村言”或“梦”“幻”的创作主导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阅读时,不要被某些情节、人物行为或人物语言等等所迷惑,或者用现代社0会人的眼光来评论《红楼梦》。
综上,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根基摇摇欲坠即将总崩溃的前夕,如果说作者感受到了当朝统治前景的危险,主要目的是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所以创作《红楼梦》,这一点也有专家论述过。笔者认为这一点不能认同。因为对于“文字狱”,曹雪芹是看得很清楚的。即便是这样,他也不会去直白地创作而改换“门庭”。如果说,曹雪芹主要目的是选择一些人物并代替她们(他们)来进行说话,这一点倒是“不干涉时世”。所以,曹雪芹同情封建主义的压迫残害下那些最底层女人生活的不幸,凭终身之力创作出这部巨著,实现了用小说这种表现形式来代替“所有之女”向世人控诉的目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