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黄山记(清)袁枚

游黄山记(清)袁枚

作者: 哈哈镜6567 | 来源:发表于2024-03-06 23:34 被阅读0次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干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弃,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党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人山凡七日。


相关文章

  • 对比阅读

    在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部分 ,对比阅读时,常常是一课内一课外。 今天做的是《三峡》与袁枚的《游 黄山记》 节选的对比 ...

  • 游黄山记

    去黄山采风那天,天气就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了去黄山的旅途,一路上内心...

  • 游黄山记

    有一座山力挫群山,那座山叫黄山; 有一种美不可用语言描述,那是黄山的美; 有一种云彩是画家的样式,那是黄山西海大峡...

  • 游黄山记

    庚子年八月十六日,余与小庄、小兵自苏州抵黄山,时天已黑尽,站内外灯火阑珊,颇见冷清。查之附近约二百米处有客栈,名曰...

  • 清. 袁枚

  • 《黄山归来不看山》

    徐霞客在遊记中生动、详实地记录了游黄山的情景,刘海粟不仅为画黄山而十上黄山,邓小平八十几高龄也漫步于...

  • 无标题文章

    黄 山 游 记 王 生 雨 少时之读书,梦幻之黄山,高大威猛,气魄雄魂,山青水秀;成年之影视见黄山,云雾...

  • 迎客松下的黄山

    明人程敏政在《游黄山记》中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而今,我有幸登临黄山,...

  • 游黄山头记

    八月中,大病初愈,久晴逢阴,游鄂黄山。 毛主席指示建设黄山南闸说:搞比不搞好,早搞比迟搞好,军队以打战办法进行。 ...

  • 【苔】清 ·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黄山记(清)袁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rs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