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阅读,这本书也即将到了尾声,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方面的解读,给予传统诗词一种生动而美好的舒展。尽管有了一些收获,但我想后期还得再细细品读,因为目前来说我对于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要把书中的内容转化到课堂中,还需要进一步去凝练,尝试不同学段的融合智慧。
结合我近期阅读的《唐宋词十七讲》和《为孩子解读古诗词》这两本书,我相信自己已经打开了解读诗词的新视角。诗人的伟大在于历经磨难而不屈,而诗词的美感只在于表达技巧与情感的有机契合。看似随意挥洒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段刻骨的历练、一股股难忘的心事。这种创作,有对于时代的抗争,有对于历史的追溯,有对于世界的通透。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觉得在学写新韵之前,还是要对传统诗词有一个相对细致的了解。如果是单纯地仿写韵律,缺乏对于诗句打磨的严谨,那么对于后人的引导便会走入一个认知盲区,以为先驱的写作技艺不过如此,那么后继来者便会直接从古代诗词中汲取营养,现代极其丰富的创作便会在历史进化中消逝。
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诗词爱好者,都有责任去借助诗词的载体,传达一种深邃且自然的意境,而不是对于个人情感的过度宣泄。同样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名词堆砌,但现代人却写不出那种由外及内的荒凉感。各个朝代的审美是不同的,新韵也应该有极具时代的气息,能够在历史传承中保值过渡。
当我们穿越至唐宋朝,发现诗词风格也可以从先秦、两汉当中去继承,更有当代的集大成者有自己的创新,凭一己之力去开宗立派。对于词牌、诗风的概括与发扬,都是众多读者的追捧,而不是基于内心自负的主权公示。“年少成名”、“洛阳纸贵”等等典故,或许在以诗词为主要创作形式的时期并不为奇。仅用一首代表作就足以功名加身,哪怕在厚重的古籍摘选中也能够留下值得品鉴的笔墨。
如今,当我们提笔书写时,是要在精神世界与古人对饮,还是在现实生活与同仁附和,有没有一首诗词能够代表个人思想高度。所创达的观点理念也是有考究的,是否曲高寡和,还是“但有饮水处,皆能吟永词”。风格不同,所要修炼的角度也是不同,不可能一口气吞下唐诗宋词数百年,要有自己的专注训练,也要有通识百家的解读之力。
如果是仅仅从课本诗词中去揣测,远远谈不上诗词的造诣。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作者内心的情感寄托。不是所有的人生都能一帆风顺,对于贬职、放黜等仕途变革,能够有说走就走的潇洒,能够有不忘初心的坚韧,并在自我的抒发上释然、超脱,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与古人做朋友,大多数都是在架空历史,真正的共鸣或许来源于诗词穿越千年的启迪,能把诗词吟诵,能被故景触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情绪喷发而又有谦谦风度的修养,若兼得“此情此景,当吟诗一首”的自觉,便有了诗词教化的深远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