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个话题有一段时间了,正好今天有时间,索性把它写下来。
相信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已经多多少少的看过不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的文章了。其实我在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文章了,但终究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可能为数不多的后悔,就包括”书“读少了。并不是说因为没有深造而后悔,自己也不算是一个那么爱学习的人,但绝对算是一个爱书的人。
我喜欢看书,看那种所谓的不务正业的书:世界名著,中国名著,杂记,散文,诗词,当然也包括所谓的成功学。
最开始带我走近书的世界的应该是我爸送我的《资治通鉴》吧!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三遍,别人总问我怎么近视的,我总是能骄傲的告诉他们:看书近视的。近视这件事,确实是和《资治通鉴》脱不了关系。自从《资治通鉴》之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书了,《老人与海》《鲁宾逊漂流记》这是可能小学时代最记忆犹新的几本书了。
初中的时候,为了所谓的作文题材,自己也开始看一些富有道理的短篇文章,《思路决定出路》《灵巧者这样做事》等等,甚至于高中的很长一段时间,身边的都放着这样的书。为了作文的题材,为了中考、高考,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那种长篇名著。也正是那个时期,接触到很多关于快餐式阅读的文章,其实现在看来,快餐式阅读有时候也是逼不得已。
很庆幸自己进入了大学,也庆幸自己能够明白,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从来都不是从别人口中获知的。
当最开始看到关于快餐式阅读的负面阅读的时候,自己很不解:同样是文章,读一段话就能懂得含义,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枯燥无味的书。自己很长时间都这么觉得,那段时间也看了很多那种简单的,能够一下子就看出含义的短片小说。然后把自己整的思想极度不正常,每天在那儿胡思乱想——所谓的玻璃心也不过如此!
恰好当时身边有一本沈复的《浮生六记》,然后随手拿来看了,也在两天之内看完了,觉得有一种自己说不出来的含义,于是借着这个思想,又去买了《偷影子的人》《钓鱼的男孩》,看完之后多多少少觉得有那么些说不出来的味道在里面。思想也不像以前那样胡思乱想了。可能一天都在去回味书中的含义,思考这本书到底写了个什么寓意。把自己长时间的置身于其中,慢慢的感受文章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渐渐明白,同样的一个字,在两个人看来,真的是有两种不同得含义。
快餐式阅读我并不是真的去全盘否定,当你置身于中考,高考,这样的环境中时,它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价值,但是真正有营养得阅读,我觉得应该是那种自己慢慢体会的。借用一句耳熟能详得话:真正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认真思考过的。当你真正置身于文字中时,你的感受和看别人一句话的含义是不同的。
回到自己开头那句话,可能大学比较后悔的大概就是“书“真的读少了。
(当然我的文笔,并没有与我的阅读量同步增长,只能用拙劣的叙述,来直接描述自己的一些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