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在文章中提到过(《手机摄影,真想入门,简单,就这两点!》),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要想提高,什么三分法啊、疏密节奏啊这些都只是属于知识,看看课程、翻翻书,就能轻松获取到的。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如今摄影成了大众都能学的一门艺术形式,但问题来了,很多朋友把知识都学到了,技术也改进了很多。
但是,入门后过了段时间,就进入瓶颈期了。
就会有种感觉:我拍的怎么跟两年前拍了一个样,构图注意了、光影注意了......什么都注意了,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也许审美疲劳吧。
要想长期不断进步和提升,光靠这些知识是不足以维持的,那就得在审美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那些专业性的知识技术如虎添翼。
审美是可以靠长期的刻意练习来提升的。
其中有个重要的练习项目,就是“眼力”。多看好的作品,然后回到生活多发掘美。
艺术审美都是相通的。
我们在画速写时,眼力就体现得更外明显。
推荐大家可以多读读吴冠中大师的绘画作品。(我用“读”字,有走心体会、解读的意思,而不是流于表面一扫而过的看一幅作品。)
他老人家笔下的形象都是我们生活中都能见到的。有人会长叹了:这么美的水田,我那天站在水田前,就怎么没发现有这么的美呢!
一看这张,很明显,大师想告诉我们这三只黑天鹅婀娜多姿的神态在柳树下,有波纹的映衬,曲线优美动人。
就一个普通的小溪,还有很多的石头。在他老人家的里,就看出了美——点线面的形式美感。
当然,画画,会主观地处理,将美的留下,放在画面里不好看的形象舍去。
四个字总结,就是:取美舍丑!
■ 举个我自己画速写的例子。
我画的对象,看似杂乱无章。我被这棵树的造型所吸引,就想表现它顽强刚劲的线条美。于是,经过取我想要的、美的形象,舍去丑的、我不想要的形象。如下:
当我看到坐在我面前的藏族老人的着装时,被衣服流畅松动的线条所吸引,疏密有致,天然的节奏感。
我眼里看到的是线条的美,于是,就有了这两张速写。
而摄影呢,一样的,要经历“取美舍丑”的处理过程(如果没有的话,就纯属瞎拍)。
要么勤换角度,将不想要的、有碍画面的、不能帮助突出主题的形象,统统避开。(请详看之前的文章《手机摄影,养成勤换角度的习惯,大片离你不远了!》)
要么后期调整。(详看之前的文章《这几个摄影APP,让你微信朋友圈更有颜值》)
不管绘画还是摄影,回到一个终极问题,就是:
我们到底想明确表达什么?
或者反过来说就是:
对象到底是什么明确地吸引了我、震撼了我。
请注意“明确”二字。
是对象呈现出线条的韵律美打动了我们吗?还是我们看到了点的美感?还是光与影的将相辉映如此的吸引人?还是某处斑驳的机理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有了这个,照片的主题就明确了,大片就更近一步了。
■ 举个我摄影的例子:
例如,我爱表现孩子,下面四张,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眼神。其他的舍掉。至于怎么表现,就交给各种调整角度和适当的后期处理了。如下:
我在尼泊尔的街上,发现到处都是美女,大眼睛,高鼻梁的,很有地域特色。于是乎,我心中明确想法——简单朴实地拍美女,其他的舍去。
后期处理有时也是能补救出主题的。比如,当我看到这三片叶子时,被它干净简洁、和背景的对比所吸引。可是拍完后,很一般,主体不突出。后期转成黑白,压暗了四周,叶子瞬间变得通透,更加突出了。
↑ 原图 Snapseed 处理后 ↑ ↑ 原图 Snapseed 处理后 ↑当我们欣赏过足够多的大师作品(任何艺术形式),看完再反思自己眼力的不足后,慢慢地回我们生活中,有意识、有觉知地去发现美。
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美,还真是需要我们刻意发掘的。只有想法越明确,眼力就会有可能越来越敏锐。
心到,才能看到;看到,才能拍到!
否则就成了“非注意盲视”,没注意到的东西,在眼皮下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总结起来,入门的技巧知识简单,眼力得刻意练习。提高眼力的捷径就是
多看大师作品,多揣摩大师的思路——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然后,自己拍照时,习惯性的自我三问:
1. 我究竟想表达什么?
2. 什么吸引了我?
3. 想什么办法突出它?
这些正是帮助你提高眼力的,有了眼力,大片就离你更近一步。
<完>
我是一个爱旅行、爱摄影、爱运动、爱绘画的文艺大青年。
我用文字和艺术,与你分享有温度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