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拥有拖延症的大多数病征: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骗自己说有压力我才能做好;不断找消遣的事儿,正事却迟迟不做;做每一件事之前总觉得需要极其完备的准备才能行动,结果是准备到一半便半途而废。
当然,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拖延症并不影响我想要进步的愿望和对于设立计划的狂热爱好,以及对于养成好习惯和克服拖延症的各种方法的乐此不疲的尝试。
我尝试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模仿《不抱怨的世界》将手镯待在一只手上,打破习惯就换一只手,结果是强大的挫败感,因为一天之内无数次交换左右手。
我利用googlereader养成阅读习惯,结果是未读数量从10+上涨到1000+。
我要求自己每天锻炼半小时,但常常完成的进度不到十分之一。
虽然我大部分的计划都不幸夭折,但少数几个还是得以幸存。巧的是,这些都拥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一) 在这些实践中我告别了完美主义,允许自己犯错。
Kevin Breel: 一个抑郁喜剧演员的自白Kevin Breel在TED演讲“一个抑郁喜剧演员的自白”中为我们充分揭示了完美主义带来的痛苦。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我们进步,另一方面则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拖延症患者来说,显然后者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当我不断告诉自己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在养成习惯的道路上对自己稍微宽容些时,我能够坚持的时间反而变长了。虽然这些对意志坚定的人来说不值一提,但总比毫无改变来得让人欣慰。
比如说我想养成每天下班后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一小时的习惯,而事实上我第一天只学了30分钟,第二天看了一段公共演讲严格来说不算学习,我是应该放弃这个计划还是鼓励自己明天做的更好一些呢?现在我会选择后者,虽然第三天我可能还是学不满一个小时,但起码我每天都有了一些新的收获。不和学霸做比较是习惯养成初期的最好选择。
(二) 从最小最简单的方面做起
在我的习惯养成计划清单里,往往那些需要时间比较短或比较容易完成的习惯能够坚持很长的时间,比如每天泡脚、每天看一段Ted、每天记录一些小快乐,这些习惯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但如果长期坚持还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初期时间或者需要成就感的时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记得Matt Cutts的TED演讲Try something new for 30 days吗,尝试一些看似无用的小改变,生活说不定就会充满生机了呢~比如说……
30 day photo challenge(三) 善用工具
作为一个工具控,GTD和学习类的工具都用了不少,善用工具在一定程度是能够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的,当然要避免陷入不断找工具却不去实践的怪圈。
最近使用的工具中,有几款的确对我很有帮助。
在我想要寻回学生时代学习英语的习惯是找了不少工具,比如沪江词场、supermemo、拓词等等,现在在使用的是扇贝,它有个好处是每天背完单词才能打卡,有效防止了半途而费。
再比如说我想在好习惯贴每天打卡却不知道写些什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很不容易坚持。后来我找到了Gleeo TimeTracker,它的作用当然不只是帮我每天的打卡更容易达成,而且使我对于每天的时间花在哪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四) 设立一些有趣的习惯
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有趣,要坚持下去自然容易的多。比如每天给身边的人讲一个笑话、每天分享一道菜等等。我这几个月比较有趣的习惯是每月送出一份礼物给身边的人,因为这个习惯,我才发现从来没有给父母送过礼物。最近,我在考虑要不要把“礼物”变成“亲手制作的礼物”,很有趣不是吗?
(五)寻求监督
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有个好的监督者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至少对于我是这样。我总是觉得世上有一类人是欠管教的,有人管会变得更好。当然不可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更为独立自主。科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要养成好习惯就要先将之公之于众,另一种说在你完成一件事前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这两种说法应该是适用于自信心和自制力不同的人,拖延症患者自然属于需要监督的类型。当然这种监督可以是找个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在组群发个打卡贴,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网站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对我来说,我的打卡贴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它实在很简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已经公之于众了,不坚持总有些丢脸。瞧,监督的力量就是这样奇妙。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也许那些小行动,小尝试并不能彻底改变我们,但至少能让我们少些懊恼~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珍惜每一点小小的改变并不断做出小小的改变,我相信拖延症患者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