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先秦文学中的家国情怀

先秦文学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 萌萌和六六 | 来源:发表于2021-04-20 19:53 被阅读0次

          先秦在历史学上即指秦代以前,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先秦历史就此完结,先秦社会包括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早期社会三种形态,这也造就了先素文学内容丰富、形式不一,极具时空色彩的特点。

          西周时期,多种学派兴起,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同时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也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充满了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先秦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 的联系不断深化,各民族之间 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共同创造出灿烂且辉煌的古代文明。先秦之前,社会时代处于不断的更迭以及不断的变化之中,用战国时期举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这一时期 的社会生产方法、社气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关系、国家政治制度、社气意识形态、以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

          西周时期是系统国家理念确立之时,“国"这一大观急在此时期不断盛行,由于周王朝的衰落礼崩乐坏各诸候国不断兴起,国家富强成为了每一个诸候国的向往,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自然而然文学也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先秦文化中大多作品均带有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司马迁亦云:“孔子...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徙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日: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看秋》’。”,《春秋》经孔子编定已为世人所么认。“世道衰微.那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于弑其父备有之,孔子惧,作《春秋》。由此可见,《春秋》的编纂是孔子为维护乐礼乐制度的一项指施,孔子反对礼崩乐坏,着重维护相应的礼仪制度由此可见,先秦文学之中具有以国为目的的文选。

          《左传》中著名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介之推不言禄》都是著名的爱国故事,《曹安论战》中曾记载“十年看,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别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正如《冒刿论战》中短短的几笔所写,向我们展现出一介平民曹刿在国家危亡之际,谏言献策的伟大举动,向后世阐释了国家观念在其心中的神圣地位。在《左传昭公十六年》中还有过记载:郑六卿饯韩宣子于郊,文云: "宣子日:二三君请皆赋,起尔以知郑志'。”因为宣子不了解郑国的史事,于是起郑六卿赋诗,足以可见出国家之宏伟以及国家观念之深刻。屈原在《楚辞》中写过“长太息以掩涕气,長民生之艰”、“亦余心之所善合,虽九死其犹未悔”以及在《九歌.国殇》中写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教合为鬼雄。”屈原是楚国贵族,在公元前278年, 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都,屈原不甘心国家灭亡之痛,不愿与贵族势力一起逃亡,其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之下,屈原在汨罗江投江自尽,被誉为爱国诗人的屈原以其诗句”长大息以掩常合,衰民生之多艰“和其不畏死亡的精神向我们诠释了国家情怀。在先秦文学的作品中,《庄子》、《春秋》、《荀子》《吕氏春秋》等等作品揭示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以及对国家的上层意识形态观念与指导。

          先秦文学不仅体现在个人对于国家的家国情怀,而更是一个大规模,大跨度的家国意识观念以及先秦文学奠定了之后我国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先秦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自《诗经》伊始到后来的《楚辞》,家国情怀已经深深的融入其中并且贯穿于文化脉络之中影响后世至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文学中的家国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xo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