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中感受探究新疆情怀,始于1988年。
1988年,离开新疆去内地上大学。
一个宿舍八人,唯我来自遥远神秘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7321/3fdef4173f3c2043.jpg)
舍友好奇纷纷询问:
你们新疆那里是不是都是骑马上班?我说是,工作的人会一人发一匹马。
你们新疆是不是都是草原?我说是,那草原大的怎么走都走不出去。
你们新疆是不是遍地沙漠?我说是,出去走亲戚的交通工具都是骆驼。
汉语言文学是我的专业。选择这个专业,除了对文字的喜好外,更好奇于一个唐人在1300年前所写的、与我家乡有关的千古第一送别诗。
那个人叫王维,诗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意思是,朋友,再多喝一杯酒吧,一出了阳关玉门关,就是新疆了,那里,再没有你熟悉的人了啊。
王维朋友去的地方,叫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总管西域的政府机构,设在龟兹,也就是现在的库车,我的家乡阿克苏的属县。
王维的心思跨越1300年,与我的同学如此相像。为什么?我很想在古诗词中找到答案,只因为无论千年过往,诗词始终是情感表达的极致。
然后,我看到了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也看到了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看到了李益的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
看到了卢照邻的横吹曲辞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看到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看到了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也看到了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就算是作为佛系一派诗歌掌门的王维,在不舍和轻愁的送别之后,也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唱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更有左宗棠部将杨昌俊为左宗棠写下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但是,关于西域,关于新疆,却篇幅略显寥落,稀疏,何故?
可以想象,天山、大漠、楼兰、龟兹、冻甲、冰河、于阗、交河、落日、戍边。。。。。。这些意象和地名,所代表的奇丽、壮阔、铁血、艰辛、岁月、豪情,以及无畏的牺牲和奉献,使这片大地上,只允许一种情感存在,就是家国至上。只允许一种情怀传承,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守护。
从历史中来,从古诗词中来,新疆,始终是那些放得下个人情感的,有大胸怀的人的舞台。所以,新疆没有婉约,没有山水,没有禅意,没有田园,没有小我,有的,只是一个大大的”疆”字:用左边时刻挽弓警惕的姿势,去守护右边三山中夹的两盆中国的土地。
古诗词中的新疆,也就只容得下这一种豪情。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仍旧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