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看到郝晓东博士的“早安新网师 (1282)”,特别有共鸣,马上抄写过来:
这也学,那也看,为何感觉没有什么大的长进,徒增学习的焦虑感。
如何才能学有所得?
《大学》里面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得”的第一步不是“行”,不是“学”,而是“止”。
“止”,即停止,停步,制止。“得”的前提是“舍”“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更重要。
停止那些有兴趣但没有价值的事,割舍那些只为眼前但没有未来的事,摆脱吸引注意力消磨精力的事,抽离无效的社交,斩断过度的焦虑……
当明白了“停止”,才能确立“志向”。有了“志向”,就“定”,就能“静”而“安”。这才是学习的开始。
“这也学那也学却感觉没有长进”是对我今年这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对这种状态是我必须要做的决定,尤其是这周末的生病,已经在警示我要做减法。
可是,停什么?减什么?如何定?需要仔细思量。
下午体温降下来,和一位家长做了很深入的沟通。他首先打动我的行为就是听完我在家长会的沟通后,这周末就停掉了孩子的补习班,开始带着孩子体验生活。一家子都属于行动派,行动力超级棒!我找到了几幅图,和他探讨了一些关于孩子成长、关于学习科学的一些底层逻辑的问题。这位家长的很多思考又再一次打开了我的思考。本来体力不支,结果和他对话的过程中,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沉浸式参与引发心流体验在某些时候真的可以超越肉体痛苦。既然我如此容易沉浸于教育活动中,那么我的“停”与“定”也就有了方向。我目前应该聚焦于挖掘教育的底层逻辑。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途径可以探寻?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当下的教育实践?
晚上坐在床上聆听刘莘教授的导读哲学营共读书籍《苏菲的世界》。用速记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某些理解,记录如下:
1.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
神话带着无意识的哲学。神话里有哲学的影子。哲学起源于震惊。震惊是一种智慧的形态。遭遇万事万物就会奇怪。AI不会有震惊这回事。人工智能想要有震惊,路程还非常远。面临存在的深渊,才会有震惊。
科学家就是去发现世界的规律和常数。至于规律和常数是从来里来的。就像我们的经验世界有很多经验,但是并不能回答经验从哪里来的。
哲学与科学是亲缘关系,但是经常打架。他们有根本区别。哲学是人,是有主体意识、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对世界的整体领悟。科学是对世界的某些问题的探究,不是整体而是局部探索。AI可以学习,但是它没有办法领悟。主体带有不同气质,领悟的方式不一样,就产生了不同哲学流派。主体性特别不可思议。世界是物质的,但是人可以把这个世界包括进来,产生震惊。世界如其所是又不可描述。
即便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否认宗教里的超验世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艺术跟宗教有些类似,通过艺术作品引发主体的震惊体验。
2.主体性
有主体性的世界与没有主体性的世界完全不同。哲学家就有追问这些问题。没有人嵌入这个世界,没有主体性的嵌入,世界就没办法这样被打开。
主体性诞生的世界,才会有真理。真理只有在实践中诞生。真理既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对象,也是主体认识活动的结果。
无主体性,就无分别心,无善恶,就不会做恶。吃了伊甸园的苹果,才有主体性的诞生,才会诞生善恶美丑。
3.哲学与教育
教育是一种艺术。人与人之间很多东西不可翻译。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是不同的。把受教育者当作有主体性的人和当作一般对象,理念是不一样的。比如中文诗歌翻译为英文诗歌,或者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最核心的最具有灵魂的东西是翻译不出来的。科学前面有一个词是经验。离开了人的经验,没有主体性接入,就没有科学。相信科学,利用科学,但不能妄信科学主义。
哲学是把世界整合起来,生成新的领悟。
哲学是许多许多学科的综合。哲学会进入各个方面,如教育哲学、经济哲学、伦理哲学等等。
人工智能前沿问题很多与哲学有关联。当下教育的挑战就是要培养跨学科人才。
教育是关于人的训练,不是物的训练。必须追问;什么是人?是有主体性的人。人格是抽象概念。教育面对的具体的肉身的人。
再追问:怎么成人?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等都相关。
我们要领悟这个世界,才能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教育者,要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要理解什么是人,怎么成人。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领悟的方式。这些领悟方式还不可翻译。整齐划一的教学是没有办法促进每个学生达到相同的领悟。
4.哲学导读
刘老师说:“我上一秒是不知道下一秒自己要讲什么,这就是一种自然的交流。读书会可以用这种方式的交流。大家多提问。”
刘老师强调:大家一定要提问,通过回应大家的问题来进行的导读会更好。有的问题可能知道。有的问题可能不知道。不知道就会老老实实告诉大家。大家不提问,这个导读就很难做。不知道你们会提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回应。这种不知道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其实,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需要对书本反复咀嚼。我这几天读了部分《苏菲的世界》,读得云山雾罩,真提不出问题。而刘老师认为,这本书属于哲学入门的最简单的书籍,吃不饱老师可以读一读其他哲学书籍。其实,前期也读过《论语》读过阳明心学相关书籍,读过《存在主义》,读过一些介绍哲学的书籍,可是我仍然是哲学门外汉。可见,我还需要进一步梳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学习与理解。
刘老师还提到:老老实实读点儿书,做渐悟派,而不是顿悟派。哲学是关于人、关于世界的,教育也是。所以渐进式地读点儿哲学,无形中会影响到做教育的观念与行为。
最后这一点,又回到了我当下面临的取舍原则:教育哲学是否是教育的底层逻辑之一呢?要做渐悟派而不是顿悟派。我这几年乱七八糟地读了不少各种领域的书籍,没有明显的渐悟,但是我相信,足够的阅读积累,加上自己的持续思考,总有顿悟的一天。我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顿悟。这种不知道也是值得期待的。
《费曼物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