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杨子,看着非常成功美满的一对,实际也是一地鸡毛。当婚姻中的一方过于强势过于自我,想方设法去强调自己的权威性,需要他人都按照自己指令去行事,这类性格,容易做一点事情,于己是自我感动,于对方,则是负担;于他人,则是笑话。
节目组一灵魂拷问:
你认为对方最害怕失去的是什么?
“钱。”
“美貌。”一个成了伴侣眼中“掉钱眼里”的生意人,另一个则成了对方眼中的“战利品”。最熟悉的陌生人也不过如此,明明生活得那么近,彼此却总是距离那么遥远。
送了那么多玫瑰和百合,只是自己认为对方喜欢。或者说,对方应当喜欢——我这么“费尽心思”地对你好,你咋这么不知趣呢?我们也很容易犯的错误:我都给你送了一车的苹果了,你怎么还是对我爱答不理呀?真是不懂人情世故。
但对方可能只喜欢吃雪梨。
一段感情里头,一旦一方需要另一方对自己感恩戴德,此时,在这段感情中,更多的不再是爱,而是“成就感”和“满足感”。
感觉杨并没有给予黄足够的尊重,公众场合下,谈及对方“没文化”,“揭短”等的打压,当事人心里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往往这类人被如此对待,脸上也会觉得挂不住。所以我一直觉得人都是双标的,当规则对己有利,就强调规则;当原则得心应手,转而谈原则问题。
趋利避害就是人类的本性,绝大多数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演绎这句话。
刘爽葛夕,性格对比很鲜明的一对儿。
葛夕很爽朗,性格特点非常鲜明。一个看着很“躺平”,另一个“据理力争”。婚姻到底是互补还是相似能走得更远,这个倒很难说。就像我们自己更喜欢跑长跑还是短跑呢?短跑要求强爆发力,长跑则要求更持久的耐力,然而每个人的特点长处都不一样。所以人生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然也没办法去生搬硬套他人的答卷。
当剧组让麦琳李行亮说出对方渴望但未曾实现的梦想时,一个说“我不再忙于工作,而是能陪她世界旅行。”对方的回答却是“希望你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别说当事人了,作为看客,我也愣了一下。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爱得深沉。
一个人操持家务真的很累的。全职太太,内心容易失衡——我为家庭的付出,在对方眼里,会不会和他带来的经济来源的价值等平呢?全职丈夫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子”问题——这个人能否经得住别人嘴碎说自己“吃软饭”不像个男人呢?全职丈夫的另一半往往是事业型女强人,但凡事业型人,往往性格某部分会异常尖锐,相互依偎的时候,另一方会不会被戳伤呢?
“隐形付出”,我喜欢这个名词。
是啊,李求婚的木屋是实体的,所有人都看得见,都会夸他好浪漫。但是麦在家里做的好饭菜,则不一定会被大家所看见,不一定能被称道。
我在想,我是否也在用物质付出来衡量评判情绪价值呢?
突然想起《小王子》里面说:“你瞧,你跟大人说这栋房子很漂亮,有一个大花园大花园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花,人们往往不会在意。一旦你跟对方说,嘿,看,那栋房子价值十万法郎!人们一定会说,wow,那可真是1栋非常漂亮的房子呀!”
打篮球有抢篮板,篮板厉害的往往远不如得分厉害的出名,但他们都是团队获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挣钱养家的,是家庭成员;勤俭持家,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序,也是大功臣。能力强的上台演讲,背后一定有默默贡献的。助攻和射门,各有各的精彩。
捻手腕上的手珠可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大笑也可以掩饰尴尬。所以线下实体互动,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文字也好,语音也好,视频也罢,都不能。面对面沟通时,人的情绪或内心真实想法,或多或少都会通过肢体语言暴露出来。《婚姻生活》中采访过一对看着让人艳羡不已的老妻老妻,实则,情感中也是各种裂痕。余华在《兄弟》的末尾描写了小关剪刀夫妇的爱情故事:小关剪刀漂泊在外看见一女子在河边哭泣着洗衣,不知怎的就喜欢上了对方,让对方跟自己“浪迹天涯”。女子不搭头不搭脑地说了句:“我的衣服还没有晾干。”小关剪刀:“衣服晾干了我再来。”第二天一大早,小关剪刀到女子屋门前时,女子已经收拾好行李。小关剪刀问:“衣服晾干了?”答:“晾干了。”“走吧。”两人自此便一同流浪。剧尾,烟花,有人相互依偎静静欣赏,有人手忙脚乱,有人相对无言。人类的悲欢确实并不相通。婚姻,不一定有感情,有些人是政治联姻,他们也只能接受。婚姻,也一定会面对正面的、负面的,好的坏的,都得接住。因为诗和远方是愿景,柴米油盐是当下。脱离实际谈理论,如空中楼阁,很容易坍塌。说爱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卢梭所说的“爱人类”,爱一个群体,太容易了,喊喊口号就行。但实际上,爱具体的人,是会有痛苦的。痛苦,有时候也会有回甘。相濡以沫,不一定就是爱,相忘于江湖,不一定就是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