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539698/fb838bb7c5a987d9.jpg)
编者注:《凡尘天歌》知青作者贺岩1965年落户南江,巨著第一部《巴山壮歌》记叙的是南江知青红卫兵们激情满怀战天斗地出生入死捍卫革命路线的事迹。贺岩返城从事教书育人至退休,一直都是两袖清风教书匠。人到中年,心若处子,知青情怀不变,“一日下乡终身知青”成为贺岩先生口头禅。当年的南江知青组团重返第二故乡,受乡亲热烈欢迎,县府要员一为顺应民意,二为发展文化旅游应偌建设知青广场,知青文化墙。贺老师返渝伏案设计方案、方案获得核准,实施却遇变故。南江知青一而再,再二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与地方达成共识,在广场之上的山岗上建造红塔,成为发展旅游传播地域文化的经典。贺岩为此欣然作赋:
南江红塔赋
南江县处巴山腹地,乃川陕要隘。玉石大街金铺路,大巴山中百宝箱。自古秦川集散地,故曰集州;从来蜀汉旧战场,囤粮米仓。苍峰踊跃,雄关如铁。千年古路蜿蜒群山之中,一线栈道悬挂峭壁之上。入云香炉峰,天生八卦台。风鼓松涛,霜红杜鹃。若睹光雾半遮面,天下名姝美色衰。
革命豪情忆当年,红旗漫卷大巴山。武装割据赤川陕,红军威名天下传。
共和国旭日东升,内忧外患沉疴现。数千万中华儿女辞亲离家,下乡上山。学精卫填海,继女娲补天。五千知青赴南江,与民众相濡以沫,传递城市文明。遍尝世间酸甜苦辣,得以认识中国情;经历人生悲欢离合,借此锤炼精气神。
神州澎湃改革潮,数万民工出南江。咬紧牙关,瘦骨奠基石;扎紧腰带,硬肩扛钢梁。挥泪重写中华赋,洒汗再浇天地新。
二十世纪三代人,前赴后继铸精神。此南江之幸也。
为铭记历史,让南江精神薪火相传,南江县人民政府特建此纪念塔,以昭示来者。
纪念塔矗立于南江城郊红山之颠,依米仓山而临南江河,眺嘉陵江而望渝州城。群山龙腾,万木耸翠。溪流鸣弦,花香鸟啼。蓝天为纸,高塔如笔。寄语后人,勿忘家祭。
故作歌云:
集州旧地兮南江新城,川陕明珠兮巴蜀扬名。
巍巍红塔兮一柱擎天,极目远望兮江山峥嵘。
背倚米仓兮公山几水,清风白云兮天高地迥。
五千知青兮曾耕斯土,十万民工兮开拓新程。
休叹侪辈兮荣辱毁誉,幸赖米仓兮铸就忠魂。
登临抒怀兮宇宙无穷,幽谷传响兮万籁涤尘。
公元二零一七年某月某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