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孔子说:“一点也不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这其实是有害的。”
解释一:治理和疏导那些异端(不同的意见),祸患就可以消除了。
这就有疑问了,难道这个世界上就不可以有“异端”吗?可是,“异端”也可能是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和突破,如果只要产生“异端”,我们就去消除和打压,是不是一种顽固不化的固步自封呢?可见,这种解释并不妥当。
解释二:“攻”,也可以理解为“攻克、主攻”,我们不断研究那些“异端”并攻克,这是一件有害的事情。
解释三:打击不同的意见,是有害的。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朝时期的事情,但孔子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独尊儒术这种以儒为主流的文化体系的,大家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所以,再孔子那个时代,实际上是没有“异端”这个概念的。那么这就是第四种理解了。
解释四:“异端”,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头儿的“极端”。一个人如果不会允直其中而走极端的话,这是有害的。
那么樊登老师就讲到,对于这四种解释,他还是更偏向于第三种的理解。这个世界要有容错性,也就是尊重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多姿多彩,此时,你就会发现,害处少了,就好比我们治理沙漠,如果铲除所有沙漠,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出现生态失衡的表现。因为沙漠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存在即合理。我们要讲“合适”,而不要讲“专制”。所以,在此,我也将这种容错性理解为“兼容性”,天下大融合。
我个人对于第四种解释其实也是很认可的,那就是对我们个人而言,要保持“中庸”,不走极端,这才是人生大道。
所以,对于《论语》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我们真的要对应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结合当今的实际来理解这句话。而且在保证能够正确参透这句话的含义后,再想一想,有没有更高一个境界的含义。就比如理解四和理解三,一个是个人角度,一个便是全社会全天下的高度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7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求知的真谛。”
一个人承认无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也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一个能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这个人一定不简单!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完全无知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就是达克效应。同样,当自己陷入达克效应的时候,自己其实也是不知道的。这个是最可怕也是最好笑的。
所以我们就要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们要能够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因为,我们承认自己无知,就会有希望;我们承认自己不知道,就会有机会。因为这样,我们就能够谦虚谨慎地对待它。你只要有一份谨慎之心,就能够有机会改变。最怕的就是自己明明不知道,但却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暗自得意,自以为是。
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体现在,我们拒绝一件事情或者说放弃一个学习机会的理由往往是,我做那件事有什么用?我学这个干嘛,我又用不着?
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现在想想,真的很可笑。我做了10年的公司策划的工作,起初就是从接触内部广告开始的,开始去广告公司接触PS,后来因为无法和小设计沟通想法,自己看着对方操作,竟然也学会了一些基础操作。再后来,公司扩大,有了专门的策划部门,部门里也有了专业的设计。从此,我对于PS的学习就停止了,我的想法便是,我又不做设计,我学那个干嘛。结果,我就错过了10年的黄金学习期。在辞职后的个人蓝图的梳理中,我不得不重新学习PS,因为我的行业专业里,用到的真的会很多。
所以,有的人说,当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才能学的更有效,道理的确如此,但是我又觉得,如果是没时间学就罢了,可是有时间又有机会学习的时候,你因为自己的无知、不了解而拒绝学习,这种时间资源的浪费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束缚我们的东西,我们都是没感觉的。就像《三体》里所说,毁灭我们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个一点也不丢脸。
推荐《知识大迁移》、《三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