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只是假如,孩子和同学说了几句话,被老师点名批评了,罚抄写“不和同桌说话”100次。
您觉得对不对?
读书实话说,真心不知道对不对……
读书时被老师惩罚,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那时老师惩罚孩子的方式更直接,比如罚站、打手心等;现在的老师不会采取体罚,最多让孩子抄抄课本、写写检讨。
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惩罚方式真的有用吗?
读书曾看过一个案例,有个孩子老是管不住自己,上课时总找别的同学讲话,老师也惩罚过、还找过父母,可都收效甚微。
最后老师想到一个办法,他让这个孩子当班上的纪律委员,专门负责记录和劝导不守纪律的同学。
奇怪的是,自此后,这个孩子再也没在上课时讲过话,甚至还成了模范生,督促其他同学遵守课堂纪律。
读书其实孩子不遵守纪律,老师适当惩罚没错,但方法很重要,摸清楚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正面引导,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可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
读书想起了陶行知和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读书问题是: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呢?
这个世界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