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一个诗意的节日,历代诗人吟咏重阳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而菊花此刻千姿百媚、斗艳争辉,故重阳赏菊也成为历代文人的风趣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十分喜爱菊花的。他亲手种植了一个大菊园,每到重阳佳节,便邀来远近乡邻到他家赏菊作客。高兴之余便写下了“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这样欢快的诗句,于朴实中见真情,意趣横生。
南宋的严粲有一首《闰九》:“前月登高去,犹嫌菊未黄。秋风不相负,特地再重阳。”当年闰九月,有两个重阳节,作者两次去赏菊,前次未遂愿,第二次如愿以偿。登高赏菊,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对明丽秋光的热爱之情。
唐代诗人钱起是在一种清新欢快的淡然闲适心境中来描写重阳赏菊的:“今日山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满秋园。浮云暝鸟稍飞去,始爱平林新月前”。而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则是以菊喻人,抒发了诗人欢快的情怀:“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古人重阳必登高,登高则多有诗。
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朝诗人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诗云:“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写的都是重阳登高远眺,畅饮美酒,观赏山河胜景的情形。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菊花:“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插茱萸也是重阳习俗之一。
李白《宣城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权德舆的《酬九日》中把插戴茱萸看作是十分惬意的事情:“重九共游娱,秋光景气殊。他日头似雪,还对插茱萸。”而清代曹炳曾《九日送人归》则把茱萸当做送别的礼物:“折取茱萸当柳条,送君明日上兰桡。望乡惜别分南北,并作离魂一夕销。”
古人在重阳节还纵饮美酒。
例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当然更多的是借酒消愁,抒发万千感慨。杜甫《九日》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抒发了诗人穷病交加、潦倒落魄的悲惨情怀。而李清照的《醉花阴》被认为是描写重阳最好的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把女词人孤寂凄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
清代诗人蔡云的《重阳糕》:“篝火鸣机夜作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蒸出枣糕满店香。”为了让人们吃到可口的重阳糕,织工整夜忙碌,篝火照耀,机械轰鸣,作坊里充萦着诱人的香气。从这首诗不难看出古人对重阳糕的重视。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写的《都门杂咏•论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将当时京城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