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琅琊榜》中,深居宫中的静妃之所以能在没见过梅长苏本人前,就识别出梅长苏是林殊,主要就是靠《翔地记》这本书。
《翔地记》是梅长苏喜欢看的一本书,无意中被靖王发现,因为好奇借回家看,又因为无意中提起引起了静妃的警觉,于是又被静妃借过去看。
静妃就是在看过这本书之后,笃定梅长苏就是林殊,并开始让靖王给梅长苏送林殊爱吃的糕点。
倒不是说这本书本身有什么特殊,而是因为梅长苏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加了很多批注。
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些地方我也去过,随笔批注两句感慨,不过无聊罢了!”
正是因为他的批注中,有个地名和母亲的闺名一样,所以梅长苏就省略了笔画用来避讳。
尽管梅长苏的字迹已经和林殊完全不同,但静妃还是从这个细节判断出了梅长苏的真实身份。
而发生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因为梅长苏时常翻看这本书,才引起了不爱看书的蒙挚的好奇。
而梅长苏为何会反复看这本书?想来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今天想说的是,我在朋友筝小钱的新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看到了类似梅长苏这样的阅读方法,那就是重读。
02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来,是教你如何阅读的。
我在看目录的时候,就被“真正的阅读是重读“这句话给吸引了。
毕竟现在大家拼的都是一天一本书、一年100本书,谁还顾得上重读?
所以我很少在公开场合说,我有反复重读一本书的习惯。所以看到这句话,就有种遇上知音的欣喜。
关于重读,小钱在书中总结了三个好处,我都非常有感触。
第一:每次重读,你都会有新的收获。
同一本书,不同时期阅读,由于自己的状态不同,一般都会有新的收获,会留意到自己以前未曾留意的内容,亦或者会有和以前不同的感悟。
就好比我正在重读的《琅琊榜》,尽管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书以前也看过,但这次再看,就留意到了梅长苏重读的阅读方法。
恰好小钱的新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就有了你们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
第二:重读时,能与过去的自己重逢。
想来梅长苏重读《翔地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还是非常怀念那个能够纵情山水的林殊吧。可以肆意做自己,而不再有任何的顾忌。
第三:重读能遇见不同时期的自己。
的确,重读的时候,看到曾经自己读过的文字,当下的自己会和当时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重逢。
我在重读古典老师的《跃迁》时,看到自己第一次读时写的笔记,眼前就浮现了那个刚离职成为自由职业的我。
那会的我对一切充满好奇,怀着极其忐忑的心情闯入一个新的世界,而今看起来,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有点陌生。
当然,重读一本书,这三种收获中哪怕只有一种,也是非常值得的。
而梅长苏重读《翔地记》,除了自己的收获,还间接获得了静妃的助力,真是赚大了。
03
或许读到这里,你心里就在嘀咕,还重读呢,我已经太久不读书了,我压根读不进去!
这你完全不用担心,小钱老师在书中一开始就说了,“不管你当下有多么不热爱阅读,借助大脑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变成读书的大脑。“
在这本书中,至少可以解决你在阅读方面的八大困惑,看不进去就是其中一种困惑。
如果说,你实在是看不下去手上正在读的书,也有可能是这本书不适合你。
小钱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平替法。
就是找你读不进去的一本书的替代品,内容相近但是更好理解。这里你得首先要清楚,承认自己现在还读不懂某些书并不丢人。
记得我第一次读刘丰老师的《高维智慧》,是一位前辈姐姐送的,说实话真读不懂。
结果在事隔几年之后,我自己买了一本《高维智慧》,一口气读完,后来整理书的时候才发现,和之前那本是一样的内容。
其实这也是为何我要陪伴有缘的文友写出人生第一本书,因为大家对阅读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名家写的书固然是有内容的,但如果用户读不进去读不懂,那些知识对于这类用户就没用。
像小钱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内容虽然不深奥但是非常实用,读完对我们有启发,其实就是一本很棒的书。
至于如何找到替代的书,在小钱的书中也有具体的方法。
04
小钱在书中还分享了非常多实用的阅读方法,其中关于读书目标的说法对我启发特别大。
小钱在书中说,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你读书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确定何种方法最符合你当前人生阶段的需求。
而且每次读书前,也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小目标,小钱在书中给了三个方法,我觉得还是非常实用的
第一:每次阅读时,带着一个问题阅读。
而且一定要确保是一个问题。和问题无关的,就直接略过。
第二:每次读书前,想要一定的适用范围。
比如是对孩子有用,对职场有用。
第三:每次读书前,想要一种拆解思路。
具体拆解思路书中有很详细的介绍,感兴趣可以戳链接买本书回家自己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