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职业迷茫感越来越强,虽然早就明确当时的工作没有前景(因为做起来几乎没有门槛,虽然薪水ok,但是实话说,从5年的跨度来看,谁能看上自己现在赚的钱呢),但是一则碍于邀我进公司的同事的情面,没有很快离职;不过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也不知道应该往哪儿走。
上个月的时候,突然想找职业生涯规划师咨询一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自制图片请想象一个场景:你今年88岁了,今天是你的生日会,周边围绕着你的亲人和朋友。在别人祝贺你的时候说: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人,因为—————————。
当你老了,满头白发,你觉得你做到了什么,会让你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一辈子过的特别值?
能力决定你能做什么事情,而兴趣决定你能够做多久。但是直接就问自己:我喜欢什么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什么都喜欢、什么都不喜欢的感觉充斥大脑。怎么办?职业生涯规划师Annie推荐了3个工具给我,在此分享给有相似困扰的你:
1. 霍兰德职业测试
2. CD模型
3. 个人能力矩阵
我会先概述一下3个工具(并附上测试链接与方法),然后描述3个工具结合的一种参考方法。
自制图片1. 霍兰德职业测试
什么是霍兰德职业测试?它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进行评定?
霍兰德职业测试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此理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美国劳工部自1990s起,也一直将其作为职业测试工具之一。
霍兰德理论秉持的是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而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简而言之就是:做符合你兴趣的工作,可以让你工作的更好。
霍兰德职业测试将人粗略的分为6类:现实型(实干家)、研究型(思考者)、艺术型(创造者)、社会型(助人者)、企业型(说服者)和常规型(组织者)。通过60个二选一的问题,来确认你对具有哪一类特性的工作更感兴趣,来提出职业发展的建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测试有多个版本,而且很多版本测试出来的结果可能都有不同,甚至说同一版本我在不同时间测试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我5次测试结果来看,基本第一属性与第二属性都是确定的,第三属性略有差异。而且整体的结果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符合我自己的自我认知的。
下面是其中一个链接,不知道你测出来是什么类型,欢迎留言来互相交流一下 : )
2. CD模型
CD模型是什么?它给出建议的机理是什么?如何应用?
CD(Career Development)模型即职业发展模型,是古典老师基于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之上所开发的职业生涯诊断工具,百度如是说,但是根据两者的图示来看,两者差别不大,不过CD模型更加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非企业与个人兼顾。
CD模型将个人与职业的适恰分为两类:资源导向(follower模式)与愿景导向(leader模式)。如果能力、要求、回馈与需求四个模块可以顺畅流动,说明当前职业发展顺利。
资源导向(follower)是从能力出发,(提升)能力满足职业的需求,职业回馈满足自我的需求,需求被满足后能力再提升。这种方向的循环属于follower模式,大学生、职场新人都属于follower模式。
愿景导向(leader)是从自我的需求出发,找能满足自我需求回馈的职业,职业的需求能被自我的能力满足,能力再提升,自我需求再提升再寻找能满足回馈的职业。这种方向的循环就属于leader模式,经理、高管等都属于leader模式。
[以上两段摘自《生涯规划-CD模型》
作者:若兮215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280f0aa93e3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 个人能力矩阵
有哪些能力选项?有什么分类维度?衡量标准是什么?
在个人能力矩阵中所列举的主要是通用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应用范围较广。
而分类维度则是意愿维度(很愿意使用、比较愿意使用、不太愿意使用以及很不愿意使用),能力维度(非常擅长,比较擅长,有些费力,不能胜任)或者两者的结合矩阵。
通过将能力卡片按照一定维度进行划分,虽然其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很主观的因素,但是通过相对擅长程度,还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客观评价,获得相对客观的结果。
4. 三种工具相结合
以上部分概述了3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
(1)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
(2)CD模型;
(3)个人能力矩阵
在与生涯规划师的交流中,基于我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的结果,确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性质,结合之前的工作履历,以及我现在所有可以用于谋生的职业(不管会不会选择,想到的都会罗列出来),确定大概的的职业方向;
基于CD模型以及职业方向,确定为什么之前没有做这类工作或者放弃这类工作的原因,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我的备选工作之一是咨询师,但是由于之前强烈的“成就感”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离开了咨询行业。确定成就感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业需求,以及工作所能够给与的激励因子,Annie提出了另外的几个可能的方向/工作的性质;
基于能力维度,结合工作的需求,确定现有能力是否适合备选工作,以及如果需要进一步走下去,需要拓展哪些能力。
5. 总结
从今年春节开始,我周边的朋友和同事都集体爆发了职业的不确定感,好多人都在考虑换工作,都在考虑自己到底想要在这接下来的7年内做些什么,做成什么。
我觉得Annie说的挺对的:能力决定你现在能做什么,而兴趣决定你能够做多久。当前在我确定自己想要做的很长久的职业的时候,我就必须要考虑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与成就与我自己的需求之间的差异与契合。
虽然经过谈话没有最终确定到底要做什么(当然也不可能确定),但是经过梳理,我对自己的兴趣与职业需求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心情好了很多。后续会根据初步确定的方向,与行业内至少比我大5岁的人聊一下,确定行业的需求以及回馈,与我自身的能力与需求进行更真切的匹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