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
《纸牌大厦》第三章流通的借据(信用货币、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3

《纸牌大厦》第三章流通的借据(信用货币、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3

作者: MRneoanderson | 来源:发表于2014-03-28 16:36 被阅读729次

    只要有信用的存在,银行和担保公司可以把债权变成货币,使债权具有流通性,那么其它金融机构呢?比如投资银行,或者直接融资市场呢?或者,我们更直接地问,债券呢?

    对乙的债权不能流通,不见得对其他人的债权不能流通。乙名气太小,信用不足,大家怀疑他是否能还钱,所以乙需要通过银行或者担保公司才能把对自己的债权投入流通。如果大家相信某人保证能还钱,那么此人的债权自然就能流通。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信用呢?一国之内,信用最强的无疑是国家,所以可转让的国债(国库券)也是可以流通的手段。某些大公司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它们的可转让债券也可以流通。

    只要市场中大多数人都相信国家或者这些大公司能还钱,就可以接受这些债权作为支付手段。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于是我就要了。比如:丁和戊有贸易往来,丁欠戊900美元的债务,丁手中有1000美元的不记名可转让美国国债。只要戊接受,丁就可以直接用这1000美元的国债抵偿900美元的债务。这1000美元的国债就替代了900美元的现金成为了流通的手段。这1000美元的国债,也就是1000美元的对美国的债权,为市场增加了900美元的流通手段。

    按照学名,基础货币(金银或价值符号)为MB[1],存入银行并加上各种债权衍生出来的货币是M1,M2,M3……,表示能够投入流通的货币和“债权货币”的数量,也就是全社会支付能力的总量。在马克思举的苏格兰的例子里,如果MB是300万英镑;M1是现金加活期存款;M2是现金加各种存款,即300万+2700万=3000万英镑。M3则是现金加存款加国库券加各种大额可转让存单。

    在前面甲、乙、丙的例子里,MB就是1000元。如果丙把那95元中的30元直接存在自己的活期账户里,30元存定期,35元买国库券,银行的5元作为活期存款,国家把卖国库券的收入支付给丁,丁把这35元存为定期的话,那么M1就是1000+30+5=1035元,M2就是1000+30+5+30+35=1100元,M3就是1000+30+5+30+35+35=1135元。

    M后面的数字越大,货币越不容易流动。现金直接就可以买东西,活期存款需要提现、刷卡或者签支票,定期存款需要转为活期存款才能消费,至于国库券流通就更困难了。

    有人可能会问,乙的债务不是衍生出100元的债务吗?M3怎么变成了1135元?多出的35元是哪里来的?请注意,在这个例子里面其实有两次借贷(融资)行为,一次是乙向银行贷款100元,一次是国家向丙借钱35元。所以,乙和国家的债务一共135元。如果没有第二次借贷行为,丙仅仅是把钱存入银行。那么M2和M3都只有1100元。

    既然价值符号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流速和流动的商品总量,那么理论上只要知道了货币数量,就可以知道单位价值符号的价值,进而观察通胀程度。但是,事情显然不这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M,就代表一样的流动性。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M2可能相同,但是流动性可能完全不同。

    第一,如果这种信用支付的过程不经过银行,那么就不存在银行用乙的债务创造货币的过程,甲、乙、丙小圈子里面债权对冲,债务内部消化了,虽然商品流动很激烈,但是在银行这里什么也看不到。第二,如果丙把乙的95元中的60元存为活期,35元买国库券,丁也把35元存活期的话,M2=1000+60+5+35=1100,还是1100元,但是很显然货币的流动性提高了。第三,同样是现金或者存款,流动性可能都不一样。有人上午得到工资,下午可能就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了。有些人可能在一个月之内缓慢花完,有些人没有银行账户,手中现金可能长期闲置。有些人的活期账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他们用活期账户的原因就是刷卡更省事更安全。活期账户的流动性未必比现金低。第四,货币在不同的人手中有不同的用处,对商品总量产生不同影响,有人支付欠款,有人扩大生产,有人囤积居奇,货币的不同的用处对物价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最后,潜在的货币是看不到的。比如信用卡,直接用债权买东西,到期之前还清。一旦还清,这笔货币就消失了。但是,在购买之后还清之前,很显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了。所以,信用卡的额度,也是潜在的货币。

    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的统计口径并不一样,只有M2比较接近。用广义货币(M2)的量衡量流动性,进而衡量通胀,只是一个差强人意的办法,用它来衡量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手段。有些国家用M3衡量货币量,无非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有大量可以随时转让的国债和债券。

    债务和债权是一对影子,必然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由银行创造的“债权货币”,必然伴随债务,也将随着债务到期和债务的一起自动湮灭,必然有自动消失的时候。而政权创造的货币并不存在任何伴生的债务,一旦被创造出来,除非政权垮台或者主动回笼货币,否则不会消失。这是银行创造货币与政权创造货币的本质区别。

    乙用95元贷款购买了某甲的商品,甲把这95元支付给丙,丙用这95元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银行则会把那5元作为自己的利润分配。这100元在乙贷款到期以前会继续停留在经济循环中。如果乙的贷款期限是一年,一年后一次还本付息。那么这以年中,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将一直包含这100元。一年贷款期限到期,如果乙生意顺利,这100元辗转回到他手中,他如约偿还了100元的贷款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偿还清100元的债务,流通中的“债权货币”也会减少100元。

    如果社会上消费与供给对应,彼此买卖相等的话,乙的资金回流就不会有困难。乙可以按期偿还贷款,不会造成支付困难。反之就可能无法偿还贷款。如果是小圈子循环,没有银行介入的话,就可能导致甲、乙、丙之间三角债。“由于信用是互相的,每一个人的支付能力同时就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支付能力;因为在签发汇票时,一个人不是指望他本人企业中的资本回流,就是指望在这期间要向他兑付汇票的第三者企业中的资本回流。把这种对资本回流的指望撇开不说,支付就只有依靠准备资本,这是由发票人自己支配,以便在回流延迟时偿付债务的。”乙的商品销售不畅,他就无法用销售的货款偿还自己的债务。如果他手头还有余外的100元还好说,如果他没有,就必然拖累甲。于是甲也陷入困境,进而影响丙。

    从银行贷款,无非把银行夹在中间,并不改变结果。如果乙的产品销售不畅,必然影响货币流回到他的手中,导致他无法偿还100元贷款的话,这100元同样会消失,但是过程可能非常痛苦。由于乙无法偿还贷款,乙的贷款就会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可以采取强行收回贷款的对策,结果就是乙、乙的担保人甚至银行承担损失。银行就会拍卖乙的抵押物偿还贷款,或者要求乙的保证人(比如担保公司)代乙偿还。那么乙抵押物的购买者或者乙的保证人就会失去100元,这时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样会回到贷款以前的状态。如果这笔贷款,无论是拍卖抵押物还是追究保证人都无法偿还的话,那么损失就要由银行承担。银行的自有资本就要损失100元。总之,不论什么情况,银行以乙的信用为依据创造的100元,在贷款期限到期时将不会存在。

    当然,银行也可以变通,给予他新的债务,寄希望他能在新的生产循环中不断收回贷款。在乙的债务快到期时,给乙的债务延期或者新的100元的贷款,那么这些货币就可以存在下去。只要债务存在,这些货币就会存在。反之,债务消失的时候也就是这些货币消失的时候。

    乙贷款产生的100元到哪里去了呢?简单地说,就是成为其他人的利润了,也许在丁的账户中,但并没用来购买乙的商品。比如,乙贷款95元,支付甲95元,丙收下甲的95元,用其中80元购买丁的原料,丁用其中65元购买乙的商品。如果银行的5元购买了乙的商品,那么乙最终只能偿还70元贷款。银行有30元贷款无法收回,这30元贷款是丙和丁的各自15元存款,是他们的纯利润。如果他们不打算增加消费或追加投资,那么这些贷款永远无法顺利收回。所以,一旦投资高潮被打断,就难免出现大量贷款无法收回的现象。

    投资高潮中,一部分人利润不断增长,必然对应流通中广义货币量的增加和另一部分人债务的堆积。投资高潮结束时,因为有人积累了利润,所以总会有一些人的投资无法收回,总会有人承担损失。乙也许能顺利挽回损失,但是他的同行可能又要遭遇销售不畅。总体上看,全社会利润、债务、债权货币和存款同步增加。

    对于政府来讲,不断提高债务上限,是一个变相发钞的过程。对于没有发钞权的国家机关或地方政府,不断借新还旧,就可以获得发钞的好处,至于债务问题则可以交给后人去承担。当然,如果是央行超量发行,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央行是国家暴力支持的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金融机构,是国家的一部分。央行的行为自然就是国家行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对应的是某些人的利润。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对应广义货币不断增长。

    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府,可以靠发钞抵债。但是,不断发钞必然就会面临库中金银告罄,无法保证货币与贵金属之间按照固定比率的自由稳定兑换。这时法币就要沦为价值符号。可以按照固定比例自由兑换成金银,是银行券与价值符号的区别,是纸币与金银之间的脐带。发行纸币的数量少于流通所需要的金银最低限度加国库库存金银总量,是维持这根脐带的充分必要条件。超过这个数量,必然割断按固定比率自由兑换这条脐带。所以,政府用印钞机解决债务问题很容易导致银行券变成价值符号,推动通胀。美国政府不断增加债务,美国资本家不断获得利润,美元总量不断上升,先是与黄金摘钩随后缓慢贬值,是一个过程的四个表现。

    银行利用债权创造的货币,如果数量过多,同样会导致通胀。不压缩贷款,无法降低广义货币。如果压缩贷款,必然会停止借新还旧,强行清理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可能导致大批企业(甚至没有发钞权地方政府)破产。如果这些企业破产后仍有债务无法偿的,损失必然由银行承担,最终将危及银行。

    这时,信用全部失效,经济循环中货币极度紧缺,利率暴涨,资产价格暴跌。


    [1]各国对货币的统计口径不同。我国的M0为流通中的现金,不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和银行在央行存款,相当于基础货币MB减去银行库存现金和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因为我国银行不支持个人支票,所以在刷卡消费出现以前,现钞是我国多数社会居民购买商品的主要支付手段。随着刷卡消费普及,M0的意义已大幅下降。M1为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很显然,随着刷卡消费增加,M1的意义也下降了。M2为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我国统计口径便于观察流动性,却不利于说明信用创造货币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纸牌大厦》第三章流通的借据(信用货币、基础货币与广义货币)(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ok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