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

作者: 小曦笔墨 | 来源:发表于2020-10-26 08:58 被阅读0次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 明代 · 李贽《独坐》

  有人来开心的不得了,没人来就只能与落花对话,在李贽的独居生活中,很少“有客”,这里的“客”指的是和他志同道合、思想统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在李贽看来才能称之为“客” ,否则他就闭门不见。在《高洁》中,李贽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解释:

      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

      落花暮春,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流逝无可挽回的伤感。

        客久翻疑梦”,客居在外久了,使得他反而有了一种不真实的错觉,像是梦境里一样飘忽不定,梦醒时又能回到家中安稳度日的时光。一般诗词文赋中的“家”都指故乡,即在父母身边从小长大的故居。而李贽不到二十岁就外出宦游,其后更是一生辗转迁徙、漂泊无依,没有所谓的“家”,故此处的“家”更应该的乡居故里。虽然李贽“平生不爱属人管”,少年居家读书的经历亦未必尽其所愿,但人在漂泊不定、受尽艰辛时有倦鸟归巢之感,是很正常的心理。“朋来不忆家”,只有朋友来的时候,高谈阔论,一抒心臆,才能暂时放下思乡的愁怀。但是正如第一句所分析的,朋友散落在天涯,要来访一次,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李贽还是独自在乡愁的煎熬中寂寞着。

      一天又在这样的疏懒遐思中过去了,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了,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然而晚霞虽美,却无人分享,只有自己独看,是否有寂寥之感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两句写得极妙,琴以娱情,书以励志,古人携琴带萧是很普遍的风尚,尤其是明代以后。在早期山水画里,常常能看到高士拾阶而上,童子负剑后随的形象,而渐渐就演变成童子携琴了。这说明士人的社会习惯已经从李白“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追求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琴棋书画”的雅趣了。一天已经告终,诗句就顺势收尾,恰到好处,夕阳的冉冉落下还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余地,不知作者如何想来。

相关文章

  • 独坐

    文/如荒 墨黛青山萦绕,江水澄碧无华。南国大雪纷飞之后,已是旭日暖身。尤是从北方归来,倍觉南方温暖。 在北方数日,...

  • 独坐

    独坐窗头 风习习 蝉叫一两声 蛙鸣三两阵 月不见 星星点点 盼云上 只剩暗夜

  • 独坐

    轻轻的关上了窗灯下独坐斜倚着墙静听风儿漫漫的淌感叹时光也偷偷地跟着逛 不知不觉思绪漫无目的的晃一行又一行排的有点儿...

  • 独坐

    太阳落山,月亮尚未亮 天空在孤独中等待夜的到来。 四周静静的,看不到烟火 倦鸟在树上打坐 心事在夜色里掩埋。 晚霞...

  • 独坐

    独坐有谁知?书灯夜半时。 胸中怀傲气,笔底入幽思。 仰首看明月,低眉写古诗。 甘心归寂寞,难得一情痴。 2006....

  • 独坐

    坐在阳台红色心形沙发上 望着楼下、三五个人、三五辆车 对面的楼上尚有几户未亮的灯 凉爽的风、游走的云 以及无病呻吟的我

  • 独坐

    独坐香樟下, 静听池蛙声。 风催碧荷摆, 人来鸟不惊。 2018.6.10 ...

  • 独坐

    阿胜 一小碟花生 就着一大杯白酒 嘬的却是人间烟火 一大段文字 铺陈着半生回忆 悲的却是平淡生活 一整天呆坐 守候...

  • 独坐

    有时一人独坐,其实并不寂寞。只想自己待会儿,别人却想太多。 ​—— 老树画画 ​​​

  • 独坐

    一场秋雨一场梦, 凉花残柳知情重。 西风唱晚终有时, 独坐闲庭理云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独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oo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