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一)

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一)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15:5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网络)

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其实是一种“习惯性动物”,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一直生活在由自己定义、操作和构筑出来的固定的体系里。

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里面对惯性的描述于人类心理同样适用,而且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一直被自己打造出来的习惯所引领和统治着。

习惯主宰了我们从行为到情绪、从生理到心理、从喜好到健康、从头脑到意识的方方面面。


也许用一个故事更能够让我们看见并了解自己的“习惯”——

一个新上岗的警察,在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时,用非常娴熟有效的手法一下子就将犯罪分子手里的枪夺了过来。

正当其他参与行动的警察兴奋地一边喝彩一边要冲上去擒拿匪徒时,很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个新警察居然将刚夺过来的枪重新递还给了匪徒......

事发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在警校里,学员进行夺枪训练时,正是一次一次地把对方的枪夺过来,然后又一次一次地重新递回去。

新警察在执行任务中就是在无意识当中重演了学校里的场景,完整地演绎了一次训练的过程......

(图片来源网络)

哈夫老师从旁解读:

所谓的“习惯”,又可以形容为我们的“喜好”,也就是我们喜欢将事情的发展朝着自己乐意、熟悉或擅长的方向去弄。

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类习惯尊崇的是“最省力法则”,也就是什么样能够最省力就按这个方向来做,这跟我们大脑遵从的运作守则完全一致。

大脑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大脑会遵从着能不运作就不运作,能不思考就不思考的原则。

遇到事情就按照原来早就已经设置好的一套方式、方法或者程序去操作就可以了。


这就是习惯的本质与形成机制,看清楚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来所谓的“习惯”,其实更像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一项本能——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原理相信大家都懂,那就是生物因应不同的外来刺激自发地生成各自不同的应对,而刺激与应对之间又是相对固定的,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应对。

于人类来说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习惯”、“模式”、“取向”甚至是“价值观”。

说句难听点的话,其实我们许多自认为非常正常、正确甚至崇高、伟大的习惯、想法与价值观,极有可能跟当年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那条狗,一听到铃铛响就流出来的口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是“条件反射”,我们会因为外面某一个声音而莫名其妙地抓狂,或者因为某一个陌生人的长相而莫名其妙地烦躁,可能会因为孩子玩得太高兴而莫名其妙地焦虑,甚至因为看到一条破绳子而莫名其妙地恐惧。

当然,就如那条破绳子其实是让我们联想到蛇一样,所有的莫名其妙都是有迹可循的。

其背后其实就是那个声音、那个人还有那件事成为了外来的刺激源,激发起存储在我们潜意识里面的记忆和能量。

而我们的身体就会自发地作出“条件反射”,然后就生成了某一个情绪从而引发了我们的某些行为。


这可以说是人类情绪发生的基本机理,同时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个案当中,几乎每一个让求助者痛苦不堪的情绪背后都能够追踪到引发其产生的童年往事

而且往往是我们小时候遇到这些事情时的某个判断或者行为,在重复多次后就成为了跟随自己一辈子的“个性”。

长大后每次遇到了类似的事情类似的人,就习惯性地激发起同一类情绪引发雷同的结果。

还是那回事,我们的大脑遵循的正是“最省力法则”。

习惯之所以可以成为自然,就是我们在自己处于一次接一次的循环中而不自知!

(图片来源网络)

生活在习惯中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其中的,而且各种各样的模式更是根深蒂固——剥不离、脱不开,最后甚至变成了冥顽不灵,而冥顽不灵的人更加不知道自己冥顽不灵。

这就是为什么习惯了原有生活的人,即使事件已经发展得很糟糕,却依然执着地不愿放手、离开和改变

就如洪水中守着老家不愿离开的老人,即使房子已经摇摇欲坠,但一旦离开,要他面对全新和陌生的环境,那种恐惧与孤独比滔滔洪水更可怕。

我们都是那个不愿离开和改变的人!

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改变,除非你受够了!

关于习惯的话题,我们会有连续的分享,共同期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qv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