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2)——让“自控”成为习惯

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2)——让“自控”成为习惯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10-19 14:53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网络)

习惯被我们分为了“好”与“坏”,也许大家会发现,我们明知“好习惯”是好的,却不容易形成,也明明知道“坏习惯”不好,却又往往根深蒂固。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1)》(点击蓝字回顾)中提到的,要建立新的习惯首先就是要破除旧的习惯,这本来就充斥着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缘由,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坏习惯”在本质上都是能让人“即时满足”,而几乎所有的“好习惯”却需要我们将满足“延后”。

就如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是不容易的,要付出许许多多的努力,而现在只需要一个手机或者小平板,就能够让你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甚至尝试成为领袖的感觉。

那就是为什么电子游戏吸引人的地方了——我们能够即时满足啊!

(图片来源网络)

正因如此,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更多的是考验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

说到“延迟满足”,就有必要提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博士1966年起进行的“棉花糖实验”。

他给一组4~5岁的小朋友每人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但如果忍受到15分钟后才吃,就能得到两块。

实验结果当然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但15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调查时发现,当年能抵住诱惑的小朋友,能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这个著名实验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家长们了解到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实验让人们开始重视延迟满足,而且设计了许多“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方法,譬如给小宝宝哺乳要定时定量;孩子哭了不要管,等停下来才能抱;孩子蹭买玩具不能马上答应,要提出条件;吃零食当然不行,只有乖才能得到一点奖励……

爸爸妈妈的发心自然是好的,只是我们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又是事与愿违。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会偷偷躲起来吃我们不给他们吃的零食;有的孩子会偷偷拿父母的钱买自己想要的玩具。那些被“延迟”的满足反而激发起孩子的许多“怪异”行径,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图片来源网络)

哈夫老师从旁解读:

人的天性以即时满足为原则,如果感觉到需求一直无法被满足,渐渐会建立起一种所谓的“不配得感”。

越是匮乏越是索取,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对某些事物失去了自我掌控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瘾”。

(在《做个智慧“懒”爸妈》一书里,哈夫已专门就“上瘾”做过论述)。

“延迟满足”是一种“自控力”,是人类与生俱来拥有的能力。

同时,就如吃饱肚子的孩子是不容易被一颗糖引诱一样,只有内在满足的孩子才能醒觉自己的自控力,从而抵受得住外界的诱惑。

自控力是需要保护的,特别是在生命的早期。

这时候的自控力就如刚萌发的种子,如果过早去拔,很有可能就会枯萎甚至消失。

既然是种子,那当然就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的滋养与扶持。

就如父母的肯定认同以及心灵养分的给予,可以无时无刻和随时随地一样

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自控力”都是宝贵和有限的,所以请父母们不要随意耗损它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请不要时时处处都要求孩子“自控”,这真的不科学。

(图片来源网络)

只有自发才是真正的自控,要求之下形成“自控”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自控只有在自主掌控与选择的的基础上,才有机会醒觉

而父母可以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孩子处好关系。

只有良好的关系,孩子才会看会听,否则我们说的全是废话。

最后,用“好事者”们对“棉花糖实验”的跟进,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有好事者对“棉花糖实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结果实在非常的耐人寻味。

经过他们多次的实验与比对,发现能够熬过十五分钟得到奖赏的,都是那些平日里在家就经常可以得到糖果满足的孩子。

这一结果让我们对“延迟满足”这个理论又增添了一份深入的了解。

归根到底,“延迟满足”的核心绝对不是延迟,而是满足

一个人只有足够的满足与丰盛,才能培养出抵抗诱惑坚定信心的心态与勇气,同时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的探讨依然继续,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让好习惯成为习惯(2)——让“自控”成为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exn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