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假期一眨眼就过去了,在这个假期里我明白了一件事:读书,说到底是一件寂寞的事。
事出有因:由于很早就在B站上认识了梁永安老师,经他在节目里面推荐:遇到比较长的假期,如果没有什么安排的话,可以读一读厚一点的名著,比如《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因为需要边读边思考,所以空出一块时间来阅读和消化,会比较好。因此在这个假期伊始,我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阅读。
一开始就有被这本书给吓到:超多的文字,而且一共分为上中下三本;慢慢读起来,又发现了他不是纯故事类的书,另外有很多关于国家、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探讨和研究,对于我而言,有些部分读起来比较艰涩难懂,所以逼得我不得不先一大段一大段,甚至几页几页底跳过。但是即时我这么地跳过,截至目前,我才读到中本的后半部分。在此,不得不先感叹一句:名著不愧是名著,不是准备给普通人阅读的。
虽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曾随着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而激动不已,也曾为了他前途未卜的命运而揪心,但是里面陆陆续续地出现的、大量的我一时间不能理解的专业领域的知识,让我对整本书内容理解和把握上产生了隔离感,让我与作者之间产生了隔阂。正因为这样,在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相继产生了一些问题。
其一就是,由于这本名著不同于一般的故事性较强的书籍,没能用精彩的、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情节吸引我继续阅读,间接导致了我整体的阅读速度。另外正因为这一点,其中理性的论述思考和感性的分析研究,就像两个门神站在书的封面之上,让我在准备拿起书开始阅读之前,心里萌生退意。但是当我真正鼓起勇气闯进去之后,似乎收获了若有所得的知识和感悟,在将其视若珍宝收起来之前,却发现无人问津。
其二就是,截至目前,我没有办法很好地从这本名著中总结概括出比较深邃的道理和学问。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常常是带着这个目的去看书的。但是这本书让我犯了难,因为很明显,作者的等级、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他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度,都远远地高于我。这就意味着,如果我要真正读懂(或者自以为读懂)这本书的话,我要额外学习大量的其他的知识,才能基本实现"输入到输出"的目标。
其三就是,由于这本名著的艰深和厚重,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走神,有时竟不自觉产生了放弃阅读的想法。再者就是正好是五一假期,窗外阳光明媚,春光无限,让人很难忍得住不出去玩,而耐得住性子在家里读这本艰涩的名著;另外手机、游戏、短视频也纷纷向我招手,让人很难忍得住。写到这里,我脑袋里不由地想起了很多古代文人勤奋好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励志故事,不禁满面羞惭。
我很明白读书不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我很明白读过的书不会消失,会像我们的肌肉、血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很明白喜欢做一件事情的唯一原因,应该就是喜欢这件事本身......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人人都很忙,都在加速地奔跑,而能够静下心来看书,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似乎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且值得钦佩的事情了。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跟时代的节奏斗争,同时也是在跟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和自控力较劲。虽然这个斗争和较劲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我战胜抑或是自我打败都无关紧要,但是我想,如果自我战胜的喜悦和满足得到了不断地积累,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增强信心,从而战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吧。(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