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经方的学与思》(19)大青龙汤

《经方的学与思》(19)大青龙汤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2-05-27 13:31 被阅读0次

          《经方的学与思》(19)大青龙汤

                      黄岐之

                    大青龙汤

    一、经方名:大青龙汤

    二、经方的方与证:(伤寒论与解释)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条)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太阳伤寒的辨证。“不汗出而烦躁者”,乃大青龙汤心主证,这与麻黄汤的无汗亦大有区别。大青龙汤为发汗除热的峻剂,非表实里热重证不得用之。

          大青龙汤证不是太阳中风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的太阳中风证,万万不可与大青龙汤。否则,就会出现厥逆(肢冷昏晕,甚至休克,过汗亡阳)、筋惕肉瞤(筋骨挛急抽搐,亦过汗亡阳),这是逆治。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条)

          “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是水气在表的证候,与太阳伤寒的表证有所不同。太阳伤寒,脉内水分充盈,因不得汗出而脉浮紧、头疼身痛甚至骨节疼痛;而本条指水气在脉外,郁集体表组织之间,所以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不疼而但重,或者亦有身肿,并且这种身体的沉重感还乍有轻时,这是水气病的特点,同样可以发汗法治疗。

          “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上述水气病如果不见少阴证(例如脉微细、嗜卧、显沉衰诸象),则可以大青龙汤“发之”,以汗法发其水气也。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条)

            “溢饮”,水饮流滞之处主要在四肢。为证表现是“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溢饮以表证为多,其治当以汗法,汗出则水气随汗排出体外。治溢饮发汗的方剂,当适证选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之一治之。外邪里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以小青龙汤治之;水饮在外,而里热烦躁者,以大青龙汤治之。

    三、经方配方: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石膏45~90克。

    四、中药药性:

    (1)杏仁: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2)。

    (2)其它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8)。

    五、用法:水煎温服,石膏先下。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六、本方剂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七、经方方解: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八、方剂主治: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本方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九、感悟:

          大青龙汤治太阳病表实无汗且有热郁者,具体适应证为:(1)脉浮紧,发热恶寒(恶寒重),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2)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者;(3)溢饮身肿,不汗出而烦躁者。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故本方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注:本文主要参考段治钧编著《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方的学与思》(19)大青龙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ui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