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人是社会化的人
说到人,都是指社会化的人;人,是社会人的简称。
西方有句名言:None of us lives to himself alone and none of us dies to himself alone.(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例如:仁者心动,一切动都在于心动,如果“心死”,任何“动”就都感受不到了。那么,“心”(心理)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知道,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打个比方说,刚出生时的自然人是内方外也方的,社会化的结果是成为了内方而外圆的人。当我们处于内方外也方的阶段,所有的需要必须得到迅速满足,否则就会发脾气,就会哭闹——如果想吃糖,父母拒绝了,会倒地打滚儿;而经过社会化而成为内方外圆时呢?我们学会了压抑,学会了延迟满足,甚至学会了阿谀奉承,比如有人批评您了,其实您内心里对批评者憎恨得咬牙切齿,但外边却可能一脸媚笑,口中还附和着、恭维着:“您说的对,我一定改,一定改!”
通俗地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文明化的过程,就是学会压抑自己的过程,就是延迟满足的过程,就是……否则,就是社会化不良,更专业地称之为社会化不足。
请注意:在精神医学的视野下,社会化不足是一种心理障碍,造成社会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
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社会化不足,到了青年期则表现为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过分害羞,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
1,社会视角,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2,个体视角,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内容:
a首先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b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
c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
4,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的依附期受传统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25年。正是这样一个长的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的培育。他们学习生活与生产的技能,学习道德规范学习并获得社会角色,树立人生理想。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较好的遗传素质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如脑瘫或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化就很困难。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1.家庭
家庭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校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为其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机会。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向人们提供大量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4.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就很大。
(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
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
2.性别角色社会化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性别,是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3.道德社会化
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表现在三个方面,
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b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更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包括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c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4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a国家形象阶段,以国旗国歌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c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社会角色分类
1,先赋角色(父母角色)和成就角色(老师角色)
2,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军警)和开放性角色(朋友)
3,功利性角色(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
4,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1角色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2角色领悟,指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儿媳妇这个角色,面对公公病倒,婆婆腿脚不便,我需要多付出来满足他们的期待。
3角色实践,是指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过年卖肉买菜的活,我主动承担下来。
(四)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4种形式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老师既需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又需要成为学生们的朋友,这两种角色有时候难以协调。
角色内冲突,指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国家需要教师,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则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
2角色不清
在单位是领导,回家还是领导。回家是爸爸妈妈。
3角色中断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如丧偶,使妻子(丈夫)的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如,官员下台,就是角色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