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大学做教师的朋友,在家经常感叹很多大学生不思进取,每日里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之后,她的女儿在初升高考试中写了一篇抨击当前教育的作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最后孩子自己选择了辍学。可见父母对周围的人或事的态度和评价标准,是孩子确立是非善恶标准的依据,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榜样,孩子通过直接地观察父母的行为而进行学习。有时候孩子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在公益广告中,小男孩看到妈妈为自己的母亲洗脚 后,模仿为妈妈洗脚这一行为,或许他还不明白这是孝道的内涵,但是他知道为 妈妈洗脚是好的行为,因为妈妈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并随着孩子年龄的 增长将这一行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父母告诉孩子孝敬老人是美德,并在生活中经常看望自己的父母,嘘寒问暖,强化了孩子对孝敬的 理解;相反的,如果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大吼大叫、不闻不问甚至连打带骂,那么说再多的孝道是美德都无济于事,孩子会首先选择直观的行动表象作为模仿对象。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道理跟他讲了多少遍都没用,听不进去。”其实,少儿还处在未成熟状态,他们的思维存在形象思维的特点,对道理的理解往往是通过直观的具体事物更能直达心底。模仿性、可塑性强、易于接受教化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他而言更有效,“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作为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生活准则甚至价值观念的养成,父母在家里对社会对工作的不满、抱怨甚至是抨击,看似不经意,但是孩子却入到心里去了,孩子很多的行为标准是在反复模仿父母言行的基础上加以内化形成的。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强烈的感染性,儿童最容易直接观察父母的行为进而成为自身习得的行为。在家庭中,教育与生活互相交织、交互相容,父母在与儿童相处时不可避免的会利用情感、血缘优势,情感的感染性对 儿童的教育起着感染、感化的作用,情感越亲密,感染性越强,教育作用越大; 反之,感染性小,教育作用小。家庭中每时每刻发生在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在无形中教化儿童,不 是进行直接的说教灌输,而是父母身体力行的生活就是教育的进行式。对于正确的行为,适时的加上父母的夸奖、认可和肯定,就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那么以后这类行为会逐渐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