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此文是转帖。原文地址是《颍上论坛》作者是傅芬芳。
汉皇之所以给转过来,是看完后很感慨。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自己的老父亲很好欺骗?还是乡里人好欺骗?大家不妨看看,说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骗子也说不定。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也是一个写作的。叫什么名字我给忘记了,还好他不是骗子。但是就不愿意干其他工作,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靠老父亲做苦力挣的钱生活。都40左右的人了还没有结婚,他说自己不懒但是他多年的创作还没有一个网文作者一年时间写的字多。我觉得像这样去写作的人,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浪费亲人的生命和爱!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阿波,也和我一样爱好创作。不同的是阿波从一开始就成为专业坐者,因为他的父亲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非常支持他的创作。虽然他一本书没出过,甚至连豆腐块都没发表过,但嘴皮子十分了得,创作成绩也因此极高。发表中篇小说若干,出版长篇小说若干部。
阿波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父亲设好了局,他把自己的收集的书籍摆在屋子的显眼位置,桌子上摆着写了几万字的小说,用于向所有到访的人进行宣传,一时间,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专业坐家。家里农活重了,父亲着实有些干不动了,阿波在家里老坐着也不是个事。于是他告诉父亲,丹东一家杂志约他去创作。他那忠厚朴实的老父亲不疑有假,当即把准备买化肥的钱给了他做盘缠。阿波就出发了。他没去丹东,而是去了邻县一个朋友的家里。在向朋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成果后,张口向朋友借了几十块钱。他把这钱通过邮局给家里邮了回来,汇款单标明是稿费。这可把他老父亲乐坏了,拿着汇款单从沟里走到沟外,不足半天时光一条山沟里都知晓了这件光彩的喜事,这一新闻也成了人们闲谈的第一话题,一句话:阿波家的茔地冒青气了。
阿波的成就不但让亲朋好友们喜上眉梢,教过他的老师们也觉着脸上有光,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介绍着他的事迹。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阿波更是迷倒了一大批妙龄姑娘。托人说亲的不计其数,借用乡人一句土话:媳妇多得加鞭子赶。阿波选了一位同样对文学痴迷的姑娘处上了对象。时逢沈阳的鸭绿江杂志社成立“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面向全国招收学员,通过邮寄教材进行函授创作指导。阿波得知此消息后,告诉老父亲要去沈阳参加学习。他的老父亲哪里分得清函授是怎么回事,东挪西凑了几百元钱,送他上路了。
当有人怀疑此事并问及具体在哪学习时,阿波回答说学校有保密规定。有点见识的人这会儿都明白了,阿波是在骗,当然他骗不了别人,只骗了他可怜的老父亲,省吃俭用,定期给他邮钱。阿波并不管这些,在外面游荡了几个月后,衣锦回乡了,还戴上了一副没有度数的眼镜,俨然一副作家学者的派头。
可能是阿波觉着辽宁已经满足不了他这个“坐家”了,又告诉父亲,要去位于牡丹江的“东北三省文学创作学校”去学习。老父亲见儿子出息越来越大,又是四处筹钱送他上路了。阿波的确去了黑龙江,但并没有去所谓的“东北三省文学创作学校。”而是在黑龙江的亲戚或是一些不明真相的文友家里混日子。他对人家谎称是去体验生活的。他的这一招还真蒙蔽了不少的乡人,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事有凑巧,笔者那年去黑龙江打工,走到牡丹江时,想去探望一下这位老乡文友。在牡丹江市转了三圈,也没打听到这个“东北三省文学创作学校。”牡丹江职工业余大学的一位老师也是位爱好文学的人,他告诉笔者,从没听说过这个学校。至此,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阿波全是在扯蛋。
一年后,阿波从“牡丹江东北三省文学创作学校”毕业了,再一次衣锦还乡了。自称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两部,电视连续剧被中央电视台拍摄,目前在外面和人做大买卖,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的钱,再后来的后来,就从人间蒸发了。
这事虽然过去了好多年了,但却始终在笔者的心中挥之不去。今天把这事讲出来,是想告诉朋友们,社会上骗子很多,文学骗子也不少。别听骗子如何自吹,你得拿出真货来。真正爱好创作的人功夫在笔上,玩嘴皮子摆花架子的人不是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