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作者: 浅陌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16:08 被阅读0次

前几日的午休时间,我接到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的女孩在哽咽抽泣,却很明显的在极力压制,她说“老师,您好,不好意思啊,打扰了,我弟弟昨天自杀走了,爸妈崩溃了,我想办理休学……”

一瞬间,心疼遗憾的情绪翻涌,久久不能平息。


我,也是个姐姐,弟弟小我10岁,初一,曾半开玩笑地和我说:

“姐,你知道吗?你不在家的时候,有一次爸妈冤枉我不信任我,我当时真的好难过,想着自己活着干什么,死了算了,让他们后悔一辈子。”


5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研究生黄静怡跳楼自杀;

5月9日,黄静怡亲属在微博发文喊话其导师薛燕平;

5月12日,薛燕平发长文回应,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黄静怡说曾看过妈妈残害孩子的故事,而自己就是那个孩子。

我并不清楚那通电话里自杀的孩子经历了什么,才在十几岁的年纪义无反顾选择了离开,我想家庭环境大概是个诱因。

我并没必要去和我爸妈了解事件的起因,弟弟的“冤枉”、“不信任”就已经能让我就已经能感同身受。

对于“中传黄静怡跳楼自杀”事件,我无蹭热度之意,不站队,也并不想去批判所谓的硕导制度和“一言堂”(我很幸运,我的硕导睿智耐心又认真负责),我只是深感惋惜——她本该和我一样,成为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踏上人生的新旅程。同时,我也心疼她父母的“失独”之痛。

古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有些人就是因为受到父母影响,成为了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长大后仍时感身处梦魇。

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用一句“为了孩子好”来麻痹自己;作为孩子,我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活在这句话的阴影下。

在我们小时候,他们给我们报兴趣班,我们像傀儡一般,更像是工具——用来实现他们没完成的目标与理想,或者是弥补他们小时候的遗憾。

面对我们的过错,他们喋喋不休,我们的一句解释成了大逆不道的顶嘴——“我说你怎么了,不还是为你好,养你这么大还说不得了?翅膀硬了?”

他们在我面前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在对比——“你看看你,比XX可差远了,人家父母可真会生啊,你就不行了。”

过年过节,亲戚夸我们礼貌乖巧,他们忙摆手摇头——“平时一点不省心啊,也就是你们来了做做样子,装一装。”

后来,我们长大了,读大学选专业,他们一马当先——“当医生或者教师,不要异想天开学些艺术什么,没用的,毕业能干吗?浪费4年不说,钱也打水漂了。”

我们谈理想谈爱情,他们看重的是物质、金钱、名利和脸面,认为我们好高骛远,甚至一手拆散我们的姻缘——“你年纪小,不知道什么叫生活,跟个穷小子一辈子吃苦,XX家的儿子多好,以后吃喝不愁,人家3套房还有车,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他们说我们遇到困难不倾诉,憋在心里,可当我们告诉他们工作学习上的压力时,他们不以为意——“哎呀,谁没有压力,别那么矫情,我看还是你能力不行。”

我们想中途休息,放空自己,去旅行去深造,他们认为我们不思进取——“自不量力,辞职?我看你这是想啃老!还读书考试?成书呆子了!”

许多场这类沟通,让我们深感绝望——我们和父母互相认为和对方话不投机,难以沟通,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我们小心翼翼,害怕嘲讽,害怕打骂,更害怕否定。我们像在和父母赌气,或者说在向他们证明自己,我们急着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也有规划,可以很好。

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并不明白:

为什么要去比较?

为什么不能解释?

为什么得不到一次肯定?

为什么要活成父母想象的那样?

我们,并不快乐。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应该互相尊重,压得喘不过气的爱是畸形的,束缚和限制也请不要用爱来包装。

父母一辈子都在等一句孩子的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一句父母的对不起。

我希望,未来的我的孩子,能以我为榜样,

想要成为我这样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zu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