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4回听课程实践打卡】
1、回听的课程: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10.3讲 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应该
2、温故:
1)应该在法律中属于义务,有约束力。在道德层面也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其后果不同于法律后果。此外,应该还作为推测来用,比如他应该会来。
2)应该经常在使用的过程中用着用着就变味儿了,常常把真应该变成假应该。也就出现了我们要学的真应该和假应该。 我们本应该有的权利,给绑架成为义务,就成了假应该。或者是没有法律义务,也没有道德义务,而是再内心期待应该怎样。
3)破解应该的三个方法,第一当别人对你说应该时回复对方,这是我的权利而不是义务,第二当你想告诉别人应该应该怎样做时使用,最好需要或者是可以来建议别人,第三当你内心期待他人应该怎样使用,如果……会更好来替换应该。
3、知新:
1)同学打卡Annie:焕发自己的心力,从而产生更加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思考无疑是思考环节又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我消沉在负情绪的时侯就想不到“我用来计较的时间别人都用来干正事”,“我扭捏的时间别人都用来拯救宇宙了”。其实这个隐含的意思也是如果能够及时调整状态,恢复心力,就能快如进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的状态,珍惜时间高效利用时间。
2)关于应该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应该为什么会被误用?因为传统教育更多灌输的是义务,而没有培养出权利意识,在权利意识薄弱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人喜欢用应该来自我约束和要求他人。
问题二:为什么有的时候是你的权利却变成了你的义务?因为使用了应该,应该具有迷惑性,把你的权利迷惑成了你的义务。
问题三:为什么内心期待要用应该来表达?第一种可能主观的义务化他人的自由,也许对他自己来说是他的义务,但对你来说那就不是义务(崔律讲到的知识点:应该是分角度的,对于自己可以用应该来要求,对他人最好不用应该来要求)。第二种可能把自己满足自己需求这件事的主动权交给别人,也就是被动的任生活摆布。第三种被悲伤或者负情绪打败,失去理智变得无助,因此更加被动。(此处需要用破解消极情绪的两个锦囊,破解读心术和消极预言。)
3)为什么假应该不好?因为当你提出应该之后,对方没有做到。你的内心感受一定是非常不好的,会影响到你和对方的关系。然后你就陷入了这样的负能量圈里。也就是说假应该束缚我们自己,把我们限制到某个负面想法之中。
4)父母对你的好,升职加薪等等都不是应该的。应该太多,会让人失去感恩之心。
5)对孩子说的应该可以替换为选择题。提供选择的选项,又选项和对应的结果,由孩子自己去选择。
6)破解应该的三个方式,第一,当别人对你说应该时,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是你的权利还是你的义务,如果是你的权利可以告诉对方,如果是你的义务,明晰时间地点和标准。第二,当你想对别人说应该是用最好或可以代替,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要求。第三,当你内心期待他人应该怎样或者是需要怎样时,用如果……来代替。
4、实践亮点:
5、疑问:
当你内心期待他人应该怎样怎样时,用如果什么什么会更好来说。在表达方式上,虽然改变了,但是内心里还是以应该为重,也就是会有如果……会更好=应该的假公式。这个问题怎么破?想一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期待是基于自己的真实需要生发的,而这个真实需要没有被表达、被重视,更没有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满足。所以才会产生内心期待。那么如何破解呢?是否把需要表达出来会更好一些呢?自我测验了一下,嗯,觉得我把自己的需要表达出来,只是自己跟自己表达出来,就感觉会好一些。再使用自己思考出的新角度:把满足自己需求这件事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掌控生活,迎接风浪接受挑战,也享受快乐。
6、其他想说的话:
今天的作业时讯飞语音输入为先,电脑打字整理在后。居然也使用了1小时。还需要继续探索!
------------------
【Day67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0月10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10.3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替换掉“应该”
<实践日志>
1.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
应该很好理解啊!“应该”其实没那么简单!
1)应该在法律中属于义务,有约束力,必须去做不得不去做(有后果)。应该在道德规范层面,也有某种来自舆论压力的约束力,但其后果不同于法律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传统教育中,更多的灌输的是义务,而没有权利意识。每当想说出“应该”时,要自检这是义务还是权利?
2)真应该VS假应该:真应该包括法律规定的义务,合同约定义务,道德义务等;假应该比如,30岁了,你应该结婚了(不是义务,反而是权利);我是个好妻子,丈夫就应该爱我(不是法律义务,也不是道德义务)。假应该会产生不良情绪,束缚我们。失去感恩之心。
3)替换应该的三种方法:第一,别人告诉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时,回复对方这是我的权利而不是我的义务(当他人对你使用“应该”时,你可以明确告知对方,这是你的权利。用权利替换应该。)第二,你要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怎么样时,使用”最好“”可以“效果会更好(当你口头要求他人“应该”做某事时,使用“最好”“可以”等替换等替换应该)。第三,内心期待他人应该怎样时(当你心中认为他人”应该“做某事时),使用”如果……会更好“替换”应该“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
1)今日趁娃睡觉,赶回公司做工作交接。在和新同事交接过程中,内心并不愉快,因为总觉得她应该更谦卑一些,应该仔细记录每一项内容,应该……。比如特别讲解某一项内容时,她还没听我说完,就说她知道是怎么回事。着实令我不太舒服。细究起来,很大原因是我把她学习新事物自由选择何种方式的权利,当成需要符合前同事内心期望的一种义务。我有权选择如何讲解,她也有权选择如何学习和接收。讲解和接收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权利。而是否讲解,是否学习,对于我们才是义务。
2)发现这么多年并没有完全搞懂“应该”到底是啥意思。为什么我常说应该是的(事实可能不是),这里的应该好像既不是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也不是道德约束。那是什么呢?百度了一下,这里的应该表示推测,说话本人对现象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对自己所说的不自信。“应该”之所以用着用着就变成假的,前提条件是应该被用来约束自己或他人。
3)”我应该上班的“。这里的应该是假应该,是否上班是我的权利,而不是我的义务。使用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在束缚自己成为全职妈妈的想法,扰乱自己坚定的选择。回顾:想起去年生娃满月后独自带娃那段日子的泥潭思维,很多都是”应该“的错。比如,起初很气妈妈,觉得妈妈应该知道自己女儿的生活能力,应该过来帮忙,很气婆婆,觉得婆婆回去也没什么事,应该帮我娃。这些都属于我内心的期待,换成如果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位来帮我一把,我的境况应该会更好呢。换个角度,妈妈和婆婆是否帮我带孩子,是她们的权利而不是她们的义务。而事实上,这里还涉及到我的不正确解读(被读心术害到)。比如觉得妈妈不如从前关心我,不再爱我了。而事实是她很挂念我担心我,只是家里有事耽搁,后来她还是克服困难来帮助我。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理应,应该,本该,该等都是一些容易犯错的词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