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2个方面介绍:
①主要谈下自己是如何入门产品的
②经验总结
一、自身经历
1.进入大学后,因专业的原因很早就接触到了产品经理的这个岗位(专业定位如此),于是开始疯狂的去搜索产品经理相关的资料:
1)了解产品岗位基本的资料
百度、知乎、豆瓣等去看产品经理大概的工作是什么,待遇如何,前景如何,当时的成果是:大概知道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待遇还算可以(基本过w),可以往ceo方向发展等
2)开始去了解产品经理如何入门
百度、知乎、豆瓣等去看产品经理入门教程,按照里面推荐的去看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结网、启示录、点石成金、怪诞行为学等(反正大学时间多,就是推荐的书就都去看看),这块反正就是对产品的工作较为熟悉了,还看了相关的案例,能说得上一些套话
然后开始锻炼产品的硬性能力:画原型,当时收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影响吧,总觉得原型要画的高保真,于是图书馆借了本axure的书籍,按照书籍学了将近一个月的样子,基本可以画出一个app的demo(面试时发现别人都不看!!!),这里算是让我有了基本的原型能力,在后续实习时可以快速上手,同时也收到了表彰(说明原型虽然不需要高保真,但是有高保真大家会觉得你用心了,能得到别人的短暂的认可)
同步在进行产品的竞品调研,这块也是按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里面的教程,按照用户体验五要素去分析,虽然分析出来的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交互,但是可以让自己确实认真体验了不少app,知道app的大概的玩法是怎么样,也算是后续实习面试时的加分项
后面就开始去找实习工作了,来到北京找了快一个月的工作,最大的体会是有人指导一下入门简单很多,有一次面试后有个面试官主动告诉我分析的方式有问题,思考方式太偏于交互,需要更加有逻辑性,更加深入一些较好,回来后反思了很久,试着重新分析了一款社交app,试着加入了自己对社交玩法的思考,重逻辑,轻交互的去分析,多问为什么(虽然有时候的解答很幼稚,但是起码是自己的看法,是良好的开端,后面因为这个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份实习相关的工作
实习后开始试着接手了一些项目,也真正的了解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工作方案,这个时候主要是缺什么补什么,比如来了需求,需要分析需求是否应该做,会主动找相应的文章去看分析的基本理论,然后试着去套理论,试着找到自己的分析方式(需求分析是这个很灵活的过程,理论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而在做需求的过程中很多的时候是参考其他app的做法(去寻找灵感),需要多看看体验app,同时后面更加注重数据的反馈,在需求完成时,数据的指标也需要是清晰的,后续观看数据反馈,在这个时候我会去看数据分析相关的书,如精益数据分析,精益创业。这个时候的自己更加偏向执行层,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一个需求的产生-后续反馈的全流程,只是有了一定的主管能动性,会试着思考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哪些东西,但是还是很浅层的,这个时候实习也结束了。总体来说,实习使得我有了初级产品经理的能力:能按照要求完成整个需求的收集-上线-反馈整个流程,也有了部分产品规划的思考
二、经验总结
①可以在知乎、百度了解产品是什么,干什么,前景如何,自己对产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网上太多,不进行列举)
②如果还有兴趣,找相关的产品从业者帮忙介绍下他自己是如何入门的,他们招实习的要求(实习是入门最快的方式);如果没有去试着通过文章去了解整个产品的工作流程(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决策-需求设计-测试-上线-数据反馈),然后可以先学下产品的技术能力(简单的原型),以及试着单点对竞品进行分析(这个很重要,自己的理解很重要)
③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去找实习(最快的入门方式),可以先去大公司打杂(了解产品的基础流程),观察其他产品的工作流程(需求怎么来的,怎么分析的)、文档、思考方式(这里提前说下通用的做事情的方式:背景-目的-怎么做-效果-怎么改进,多去问同事,不问白不问),大公司打杂后,有条件可以再去创业公司干活(创业公司缺人,有更多机会被当正式员工使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哪个方面有疑问可以去问同事,看书籍,这个时候肯定是高速发展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