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11:10 被阅读0次

《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诗经·周颂》中写:“呀呼嗨,不忘德性堪为典范的前世圣王!”那是因为后世君子崇尚前世圣王的美好德性,崇敬创立德业的先祖亲人。平民百姓享受到前世圣王遗留下的安乐生活,获得绵延至自身的利益。这便是那些堪为典范者永垂青史,不为后人所遗忘的光明德性。

《诗经·卫风·淇澳》所颂歌的对象是一个“明明德”于当世的君子——卫武公,诗人以“如切如磋”刻画他向学的孜孜之心始终如初——开切、开凿;以“如琢如磨”形容他自修时如攻玉一般持续有恒——小心塑造,反复打磨;以“瑟兮僴兮”描述他粗中有细,心胸开阔又不失庄重严谨的待人接物态度——庄重严谨,心胸开阔;以“赫兮喧兮”形容他光明的德性的显著、盛大——显著,显赫。诗人以“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再次凸显富有文采君子的光明德性让人终身难忘。

《大学》借助这首《诗经·卫风·淇澳》说明一个人光明的德性是如何在当世显现出来,并且为当世人所终身不忘的。紧接着,作者话锋一转,沿着“终不可喧兮”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化——“止于至善”的光明德性非但可以让当世人终身不忘,甚至可以进一步做到永垂青史,不为后世所遗忘。

隐隐然,我们还能从中找到其间的机理。

一、前王

从“前王”视角看过去,也会有个如何做到“前王不忘”的问题。

秦王嬴政当年建立大秦帝国时,之所以改“皇帝”制,称“始皇帝”,就是求“生命”上的长生不可得后,求精神上的长生——“前王不忘”。只可惜,他的帝国传至二世便呜呼哀哉了。从秦始皇身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於戏,前王不忘”的难得。

如果你是一位“前王”,到底该依凭什么传诸后世,为后世人所铭记呢?

血统吗?很显然,秦始皇依凭血统,没有完成。财富吗?多少财富也难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结局。政刑吗?秦法不可谓不苛,焚书坑儒不可谓不绝。

思来想去,恐怕也只有孔子所讲的“仁”“德”,孟子所讲的“仁义”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世人大概也只能从前世圣王在德性上的流风余韵中,去感受他曾经的存在了。

二、君子

前世圣王在前,前世圣王留下的流风余韵在侧,作为当世君子,会怎样做呢?

佛家修行者有“人生三难得”之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真法难闻。孟子当年感慨自己所生之世距孔子不过百余年,所生之地距鲁国不过百十里,自认为深受孔子流风余韵的影响,却仍为“真法难闻”“大道难传”郁结内心块垒。

这种情况下,作为后世君子该如何做呢?孟子讲“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其实就是在“亲贤”二字上求解脱。也就是向那些承袭和体现前世圣王德性影响的贤人身上求,向那些前世圣王的后世子孙身上还体现者的德性影响上求。

君子要成其为君子,必然有这样的觉悟,不如此不足以做君子。当年舜生活在山野之中,同山野之人没有什么分别。不同之处在听闻一句善言、见到一个善行时,舜的向学之心便如决口的江水一般不可自已。后世君子无不如此,而向学的途径无外乎“贤其贤”“亲其亲”。

后世君子在修行自身德性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彰显着前世圣王光明德性的影响。

三、小人

在这里,“小人”指的是寻常百姓。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眼光没有那么长远。所关注的不过是当下安乐、眼前利益。

寻常百姓所能领受、体察的“乐”与“利”之中,还都体现着“前王”的光明德性。或直接源自前世圣王规制的代代承袭,或间接取自后世君子创造性学习前世圣王的“学业答卷”。寻常百姓讲求的是现实和眼前,讲求的是美好的真实可感、触手可及。

正因为前世圣王所彰显的光明德性,让在现实世界的寻常百姓真实可感,触手可及。那光明的德性自然随前世圣王而永垂青史——不为后人所遗忘。

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呢?时光是最好的筛选仪,大浪淘沙之后,不具光明德性的诗作,都不足以光照千秋,都无力流传于世。如此而已!

尘世或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文明必定德性显扬,光照后世。

没有这样的意识,便算不上透彻的“诚意”,便不足以涵育出“止于至善”的光明德性,便无以成为后世所不忘的前世圣王。

对于今人而言,但凡你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文化人,或者从事或者与文化多少沾点边的事业,便不能不将“明明德”——彰显光明的德性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根本要务。

政刑之治,只是眼前当下的权宜之计;德治之下,才有万世千秋的各得其所。

相关文章

  • 《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

  • 何谓德治2019-02-16

    何谓德治 很多人反对德治,是不明德治真相,以为德治就是忽略制度而空谈道德。殊不知,真正的德治,必须将道德落到政治、...

  • 2019-05-11

    【志正书院】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以德治身、以德治家、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一直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所在。 ...

  • 初入社会

    我们都一样,生活不易,各得其所。 ――题记 大学时期无限...

  • 闫贵忠教育思想选(67---69)

    原创 志正书院 闫贵忠 其一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以德治身、以德治家、以德治国、以德治天下一直是我们的文化...

  • 德治

    子曰:“德治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孔子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如果...

  • 老学

    法治者,公平之道也。德者,法之母也,重德治而法治成焉,重德治而万民得养。重德治人无为而人自序,故法治者,德治也,法...

  • 天人六议之——儒家仁道观01

    首先明白一点,孔子对德治观念,和周朝原先的德治观念相比,有一个新的发展,就是无刑主义。 《诗经》中关于德治的内容很...

  • 终结者

    《梦华录》大火,《夜宴图》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一切在官家宋真宗定夺裁决之下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宋真宗本人的经历比《...

  • 法治——德治

    当代社会很多努力是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产生的许多信任成本。人与人之间似乎是不可信的,以前是用道德来约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09:德治之下的各得其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lh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