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始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我首先假设他是正直的,对人也是真诚的,不会在一些小事儿上斤斤计较的。
这正直做何解呢?也就是说眼前这个人,在三观上是合乎常理的,在一些重大事儿的选择上,也能够作出不违背仁义道德的正确选择。那不会在一些小事儿上斤斤计较呢?这个比较好理解,说得更为直白通俗点,就是吃得亏,尤其是在自己能力之内力所能及能够帮助到他人时。
当然啦!这或多或少也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有这样的感想,倒不是觉得自己对一个人最初的良好假设错得多么离谱,而是发现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自己好像都没法做到对身边所相处的每一个人,回以正直、真诚的态度,在很多小事儿上,也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的,在很多时候,我心里想着的明明是a,但实际做着的却是b,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以为自己正在做的是a,而不是b,等事后客观地看,才明白,实际上自己做的是b。
好在自己的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只占少数,然而呢?这可能不是事实,事实的真象(相)可能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觉得自己表里不一的情况只在生活中占少数部分,可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只能感知到很少一部分的原因所致。
对于那些自己并未察觉到的,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不这样做,就会显得很不合群,潜移默化中,自己也会沦为芸芸众生中同质化的一员。但即使自己在多数情况下做了与大多数人相同的决定,我还是显得不怎么合群。
对于一个力求内心与外在行为一致的人来说,每当外在环境迫使他作出与内心所遵循的道义不一样的行为时,整个人总是很痛苦的。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办法不外乎就两个,一个是依旧还是坚守自己内心所遵循的道义,尽量减少自己不遵循内心道义来行动的次数。另一个办法呢,就要求自己懂得中庸之道,不要过于死板,该变通时则要变通,这个怎么说呢?就是说由外在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内心所持的道义,而不是用内心道义去指导外在的行为。
书本对我的影响,远比我想的要大。在我的认知中,我认为自己的对数想法,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心所向往的,并不是死板地遵循自己所看过的一些书籍中。但在和对我知根知底,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聊天时,他总是说我被自己所看的书籍影响得太大了。说我变得不懂人情世故,说话都是直来直往的,这样很容易遭人嫌弃,也交不到什么朋友。
兄弟这样说,那肯定是觉得我所看的书籍,对我的那些他所看出来的影响,是不好的。因此才提醒我需要主要了,不要陷得太深了。
对于兄弟对我看书以及书本所给我带来的影响,我想我已经找到了原因所在,那就是自己现阶段看书,基本上都只停留在看上,只看到了书本的表面,只看到了文字的表象,并未得其真正含义。
对于书本,很多时候,我都是照单全收的,因此很多时候,自己往往会在不同的书籍当中看到不同的观点以及概念,这或许也是自己在做很多事儿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时,觉得痛苦的原因之一吧!
很多时候,可能我连自己内心到底遵循的是那一套道义都不确定呢?如此一来如何能够知道自己该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何种行为呢?一切都只能以过往经验,长期形成的习惯来决定了。
我并不相信宿命论,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