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是一切功德之本
摘自《2014大经科注》第433集2017年4月29日 讲于 香港
我们修积功德修什么?
请看念老的注解:
【解】“广植德本”者,据《会疏》,“德本”有二义: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
这是一般说法,“六度”也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项是“一切功德之本”。我们修积功德修什么?就修这六种。
这六种第一个是“布施”,教我们放下,离开一切贪染。“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要真干,才有效果。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一般人修行大概就是为了这个。
为什么修布施?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为这个。为这个不能叫“一切功德之本”,这是世法。那佛法呢?佛法比这个高,佛法布施,布施是对贪欲说的,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没有占有这些念头,这叫“布施”,那真的是“一切功德之本”,彻底放下了。“布施”就是“看破”、“放下”。前面说得很多。
“持戒。”“持戒”怎么持法?根本大戒干净了,一切都干净。
“根本大戒”是什么?就佛法来说——“十善业道”,根本大戒,分“身口意”。
“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的德本。
“口”的德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两舌”是挑拔是非。这四种过失远离了,没有了,这人口有德,口业有德。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痴”。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没有嗔恚,不愚痴是什么?不迷惑,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切法”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经》上说的,“金刚般若”,所以他心是定的。
我们今天被这些假相欺骗了,心不定,总是牵挂着。牵挂着什么?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典上千言万语提醒我们,这些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提起来大家都很熟悉。虽然熟悉,没做到、没在意,没在意就是没放在心上。什么原因?对于佛说,虽然说得这么多,总是模棱两可,没有真正透彻明了它,听到佛说,欢喜!实际上,对佛所说的意思没有参透。听了没有?听了,没想到要做,当然你做不到;如果你常常想着要做,就会做到。
学佛违背“五戒、十善”非佛弟子,且是冒充的佛弟子
科题里头给我们说的“修善”;经文里面讲的“勿犯道禁”,“禁”就是“戒”,佛给我们讲的,为什么不能犯?犯这个“道禁”,就是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五戒、十善”。违背“五戒、十善”不是佛弟子,如果自称佛弟子那是冒充,不是真的。
真正的佛弟子最低限度要把“三皈”、“五戒”做到
真正的佛弟子,最低限度要把“三皈”、“五戒”做到。这是什么?入门。
“三皈”,“皈”是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世间法里头回头,依出世间的三宝,第一个,依佛。佛不在了,佛传下来这些经典在世间,我们依照世间传的这些经典就没错,经典是我们的皈依处。
经典很多,显示的法门很多,无论从哪个法门进去,都能证无上道,入门的门票、入门的资格就是“三皈”、“五戒”。无论你从哪个门进去,“三皈”、“五戒”不能违背。
“五戒”展开就是“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通常讲的“五戒”。“十善”呢?除了这个之外,它把“口业”的“不妄语”又加了三条——“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就变成四条戒。为什么?人爱说话,每天说话最多,所以佛制了四条。
“身”跟“意”都制了三条,你看“身”——“杀、盗、淫”;“意”——“贪、嗔、痴”;唯独“口业”,就是“口业”最容易犯,多加一条。这个十条要做到。你能把这个十条做到,“三皈”、“五戒”做到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为什么?他们把“五戒”、“十善”都表演在日常生活当中,让社会大众时时刻刻你都能见到,你见到你一定有所感受,对他们起尊重的心,对他们起学习的欲望,好,他真好,真是好人,我们应当学习。所以叫“广植德本”。
“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
今天的社会成了问题,今天什么社会?天下大乱,周安士老居士有一副对联说,“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现在人不但不信因果、不信道德、不信伦理,连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伦理道德现在人怀疑,不相信,不要了。要什么?要西方人的,造成中国社会混乱。今天怎么办?今天不努力不把传统文化找回来,中华传统文化就会断层了,只传到这一代为止,下一代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灭亡了。诸位想想,这多可怕!这个可怕,我劝你想,你想不出来,为什么?你没有接触过,你不知道它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