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子述
因果律(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因果律(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作者: 南无韦陀菩萨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14:52 被阅读263次

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目录

第一章 因缘果

第一节 什么是“业”?

第二节 业是怎么来的?

第三节 因果的几个原则

第四节 果报的种类

第五节 关于“缘”

第六节 关于“因”

第二章  因果产生的条件

第三章  认识转化因果的层次

第一节 凡夫因果

第二节 圣人因果

第三节 佛乘因果

第四章 因果怎么转化

第一章 因缘果

第一节 什么是“业”?

因果律(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我们谈因果,离不开“业”。因果怎么来的?就是“业”召感来的。因为有业就有因,有因就有果。这叫业因业果。那么,什么是“业”?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内容。“业”就是造作、行为、行动,包括三个方面,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就是我们身体的行为,身体的行动。比如,你用脚踩死一只蚂蚁。这个就叫身体的恶业,你杀生了嘛。还有口业,比如你说了句好听的话,或者你念了句佛号“阿弥陀佛”,这就是口的善业。你骂了一句人,这就是口的恶业。意业呢?就是我们的心念,起心动念。你的心起了个善念,就是善的意业。你起了个恶念,就是恶的意业。

身、口、意是什么?是业的表现形式。业的分类有两种:善、恶。所以,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当然有的分出第三类,中庸业。什么叫中庸业?就是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叫中庸。但一般来说,就分为两种,一个是善业,一个是恶业。有的把中庸业,又叫无计业。就是不好区分善恶,叫无计业。这是“业”的性质,有两种,善与恶。

这是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业”。

第二节 业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问题,这个业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要弄明白,要弄清楚的。既然我们知道,这个业是造作,是身口意的行为、行动。那么,这个业的来源就好理解了。就是身口意造作了,业就来了。

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它的形成机制,就是业的形成机制,“六尘缘影”。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缘影,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身口意业造作的行为,最后落在我们的第八识里。在我们第八识的心田里,它是一个影子,叫落下的影子,落在第八识田里的一个影子。简单四个字,就是六尘缘影。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相对相接的。它们一相接,我们就会产生造作,产生分别。

比如,我们看到对面的那辆汽车,这不就分别了嘛?那就是汽车,是吧?就分别了。这个分别实际上就是一种意业。那么,你过去把汽车门打开,开走了。这是身体的行为。你把它偷跑了,就是偷盗。这就是六根与六尘相对,产生造作。

我们为什么有我执?就是第七识的作用。就是执我识,强烈地执着我。是谁造作的?是“我”造作的。谁干的?“我”干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大家注意,你若不承认,说谁干的?不是我干的。不承认会怎么样呢?罪加一等。你可能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逃脱不了因果的制裁,而且罪加一等。

所以,我们通过第七识,把这些存储在第八识里。这个第八识就是仓库。谁的仓库?“我”的仓库。这个第七识就执着这个第八识为我,这样就存到第八识里来了。所以,“六尘缘影”就是落在我们第八识里的一个影子。

所以,这个“业”,也叫“业影”,业的影子。这个“业影”呢,就如影随形。举个例子,明明那件事情已经过了很久了,你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还有一些印象?有印象。你看,它就是个影子嘛。这件事情过去了,它就是个影子。有的可能记不住了,像前世的事情记不住了。但是在某个时刻,它会翻出来。

比如,我们临终的时候,当地水火风四大分散完了,这个时候,就会显现一轮镜子,就像月亮一样,叫月镜。月镜又叫“业镜”。因为无量劫以来这些“业”,开始在这个镜子里面显现。这一世做的什么,上一世做的什么,再上一世做的什么,都在这个业镜里显现。这是凡夫的状态。

那么,有修行的人是怎么办的呢?他把月镜转换为日镜,像太阳一样的光明之镜。他这一转换,这个业就没有了。没有了,当然就解脱了。如果他不能转换,就随业漂流,随业走了。

“业镜台上”就是指的这个。指人死了之后,那个业镜是要现前的,就和放电影一样显现他的业。这叫“业镜台上罪难逃”。到了那个时候,你不认也得认,你没办法,因为显现了。业镜台上罪难逃。这是临终死了之后的显现。

还有一次显现是什么时候?地狱审判的时候。判官把你的档案拿出来,跟我们单位上那个档案是一样的。我们单位不都有人事档案嘛?把你的档案拿出来,然后就翻,“哪一天哪一天,你干什么什么事儿”。你不承认,“没有,我没干。”“哪一天哪一天,你又干了什么什么事儿”。“也没干”。你死不承认嘛。好,这时候判官就会打开业镜,“来来,看,那个是不是你?”噢,就跟现代的监控录像是一样的。

大家注意,为什么现在有监控录像?其实就是业镜在人世间的一种物化。大家注意,这叫业的物化。很多神通,都被现在这个世间物化了。比如飞机、导弹、宇宙飞船……实际上都是神足通的一种物化,就是把它外化了。所以,这个“业镜”现在把它物化了,叫监控录像。

比如,你闯红灯了,你不承认。来来来,看看看,上面显示的那个牌号,是不是你的?一看,哦,他就没办法了,只好认了。它就是这样的。判官往业镜一指,上面就出来了,看,这是不是你?他就没话说了,只好认了。业镜台上罪难逃,逃不掉的,跟现在把监控录像调出来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业就是这样的,它都存在第八识里面。平时可能就忘了,印象深刻的可能还记得住。比如,一件对我影响很大的事,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很多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时间一久可能就忘了。但是在我们业海里都记录着呢,在我们临终的时候,那个业境就会现前。

如果你有功夫的话,就转这个业境,它一照耀就没有了。如果你没那个功夫,修行不得力,你就跟着那个业跑了。该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它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叫“业镜”。

“业”太多了,无量无边,这叫什么?“业海”。像大海那样广阔,业就这么厉害。我们就跟着这个“业”跑,叫什么?“业力”。我们做事情有障碍叫什么?“业障”。做事情顺利是什么?那是“善业”召感,就没有障。做事情有障碍是什么?是“恶业”召感,是“业障”。

所以,业力、业海、业障、业镜、业影,众多的名称都是跟这个业相关的。有业就有相关的力量推动我们,这就是业力嘛。要是想转变这个业力,怎么办呢?修行。通过修行把它转回来。本来是往那儿走的,现在把它反过来,往这儿走。

这就是业的形成,就这么来的,六尘缘影。所以,我们从这里就能知道这个业,从根本上讲,它只是个影子,是存储在我们第八识田里的一个影子。因此,那句话说得好,“了得业障本来空。”

那么,业障怎么才能了?当你开悟了,明心见性了,便“了即业障本来空”了。因为这时候,你知道这个心不可得了。你证到心不可得,当然业就不可得嘛,就了啦。“了即业障本来空。”

那么,还有另外一句话,“不了应须还宿债”。如果这个心没了,怎么办?该还的要还,一分钱都不能少,一毛钱都不能少。少一分钱,怎么都走不了。“不了应须还宿债”,就要还。

所以,这个业只是影子。虽然是影子,但我们都把它当真了,凡夫都把它当真了。所以说就要还嘛,该受报的受报,该受善报就受善报,该受恶报就受恶报,这个少不了的。因为你把影子当真了,以假为真了。

我们为什么执着这个身体?就是因为我们把这个身体当真了。我们修无常观,其实就是破这个执着。我们把身体当真了,就要受它所累。“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所以,这就是典型的以假为真,把影子当真了。

如果我们要想破的时候怎么办?就是确确实实证到,噢,它就是个影子,就是不可得的。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确确实实证到了,它就是不可得的,三心不可得。这才叫了(liao)。这个是骗不了别人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做功夫一定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从这里来看,我们的修行,最后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念,转换我们的心念。这是根本。身口意,意业为根本。身口二业,归根结底是要听这个意业的。先有起心动念,先有一个动机,然后才付诸于身口的行动。

比如,我随口骂了一句话,好像没动心,也没动念,其实我就骂人了。你仔细想一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恶习太严重,都习以为常了,随口就骂人。骂人已成习惯了,所以你察觉不到。如果你念阿弥陀佛,一见面就念阿弥陀佛,时时处处念阿弥陀佛,形成习惯,这就是善业。但是如果有个坏的习气,比如随口就骂人,你还没觉察到,这就更严重。如果你能觉察到,就好了。这个叫“业习”。

为什么有这个习气?就是这个“业”已经形成一个惯性。因为长时间培养,而产生的一个惯性,这个叫业习。有业习就有业气。比如,每个人的气质秉性都不一样,这就是业习造成的。所以它所透露出来的业气就不一样。业气里面有什么?有善有恶。有善的业气,有恶的业气,合起来叫习气。习气就是这么来的。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从起心动念上来用功。

那么,管不住这个起心动念,怎么办呢?多做善事。要注意啊,管不住要多做善事才行。为什么管不住啊?就是福德太差了。当福德够的时候,自然就有自觉力。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凡是具备一定福德的人,他都有比较好的自觉力(自觉的能力)。福报差的,他的自觉力自然就差。从这些观察里,我们就能看出来。

每个人的业习不一样,业气不一样,但是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到起心动念上。当然还要落实在断恶修善上,行善积德上。但行善积德,还要返回来回归心地,回归我们的起心动念。这样两相结合我们这个修行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快。这叫先慢后快。

有人会说,哎呀,做这些基础工作太麻烦,太琐碎了。其实,你想求快,快到一定程度就走不动了。就像你什么都不带就出发了,图快嘛,没带盘缠,没带干粮就出发了。你倒是走得快,一口气到泰安了,人家还没到磁窑呢。再往下呢,你虽然到了泰安,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已经走不动了;人家在磁窑那儿,歇一会儿,拿出干粮吃顿饭,拿出水来喝点水,然后再走。第二天人家才到了泰安,又拿出干粮来又吃又喝,然后接着走。但你已经走不动了。人家接着走,第三天就到了济南了。可你还在泰安那儿这样呢(疲惫不堪状),因为你走不动了嘛。

人家第三天在济南又吃喝玩儿,然后出发到德州了,第四天到德州,第五天到沧州,第七天到天津了。你呢?已经饿死了。你说谁快谁慢?你就只快了一天,或者两天。人家,第八天到北京了。可是你已经呜呼哀哉了。你说是先慢后快好,还是先快后慢好?你要会算账,把这帐算清了之后,就好了。

这是我们讲的业是怎么来的,业的来源。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节 因果的几个原则

第三个问题,因果的几个原则。

第一、善恶业因,必得善恶果报。善业得善果,恶业得恶果。善恶业因必得同类善恶果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定是相同的。

第二、因果是通三世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果成熟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是现世报,有的是来世报,有的是来来世报。我们做一件善事或者一件恶事,所受报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叫通三世。

第三、由因到果需要“缘”,叫因缘果。“缘”什么时候成熟,果报就什么时候成熟;“缘”成熟到什么程度,果报就成熟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们要学佛,我们要成佛。由于我们的善根、福德、缘不一样,所以得先成一地菩萨,再成二地菩萨,最后圆满就成佛了。这个“缘”就为我们改造命运提供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如果不需要“缘”,那怎么改变啊?就没法改变,没法成佛了。

所以,这个“缘”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利用这个“缘”,利用这个条件,创造这个条件。这个“缘”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通过变换各种方式,让这个“缘”更加宽广,更加成熟的。我们广结善缘,行善积德,都是为了开阔这个善缘。

第四、这个因果就在于这个心,根本在我们的心念。所以要化解这个因果,实际上就是要改变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一切唯心造”。这是从根本上说,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唯心。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这个心。

我们所说的定业难改,是说这个业太重了,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但不是说不可以改变。为什么?因为这个心是无常的,既然它是无常的,就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定业不可转,看是在什么前提下来说的。如果说心难转,就是心不可转,这个业就不可转。如果心转了,这个定业就可以转了。所以定业不定业,都是根据我们的心来说的。

这四个方面就是因果的四原则。我们对这个因果的四原则要好好体会。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节 果报的种类

第四个问题,果报的种类。

第一、异熟果。(异:变异;熟:成熟;果:果报。)异熟果又分三种,一种是异时而熟。就是今天造的业,明天受报,这叫异时而熟。大家注意,它不可能同时!这一秒说完,下一秒受报,它也是异时。今天说了,明天受报,也是异时。换一个时间,叫异时而熟。

第二种就是异地而熟,就是说换一个地点。你在武家村(属曲阜)造的业,换个地点,你到北京受报了;你在中国造的业,到美国受报了。换个地点受报,这叫异地而熟。

第三种是异类而熟。什么叫异类?就是换了一个种类。比如,你做人的时候造的业,那么受报的时候,不一定是以人的身份,可能变一条狗,可能变一匹马,或变一头猪,这叫异类而熟。这都是有可能的。比如,你把这头猪杀了,你是作为人的时候杀的一头猪,你不一定是以人的身份来受报,可能也变一头猪去被杀。你看,你造业的时候是人,受报的时候是猪,这叫异类而熟。

异时、异地、异类,这三种受果报形式,总起来讲叫异熟果。这个异熟果就是指自己作为个体生命,自己所感受的这个果。这个又叫亲因果。就是自己造的这个业,自己受这个果。这叫别业别受。

第二、增上果。就是在遭受异熟果的基础上,再增加所受的果报。举个例子,他是局长,因为贪污腐败判刑了,判了10年有期徒刑。然后他去坐牢,去劳改。这是异熟果。在这个异熟果之外,他还有相应的增上果。

什么叫增上果?比如他的家人受连累,名声不好,遭受别人的白眼、讽刺、挖苦,他的老婆孩子都会受到指责等等,这就是增上果。按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为什么还会受这个增上果呢?这就叫共业。异熟果主要强调的别业别受,这个共业当然就共受。当他知道老婆孩子在外面也遭受这个打击的时候,他心里难过。共业共受,别业别受。

还有,比如他以前住的是大房子,被抓起来之后被没收财产,房子抵押了。他们一家人,老婆孩子只好挤在一间小房子住,环境也改变了。这也是增上果。因为他个人的这种异熟果而感召了很多增上果。名声、地位、住所、待遇、家人等等,都会遭受果报,所以叫增上果。

我刚才说的是恶果。善果也是这样。你一个人有成就了,你的家人也跟着沾光,为什么?共业共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实就是讲的共业共受这个道理。所以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都会有这些果报。

第三、等流果。就是相同相等的业,得到相同相等的果报。比如你杀了人家,你自己也被杀。这个就属于等流,相同相等的。还有,你偷了人家,你也被偷,等流,相同相等的。你杀了人家,还不想被杀,这个不现实。大家注意,这个不现实的。

像有的人杀了人,没有被判死刑,那是在法律的范围内没有判死刑。但是从因果上来讲,他一定会被杀的。他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但是逃不了因果。这就是等流果。任何的因都是这样,那个果都跟那个因是同样的。这个叫等流果。

第四、士用果。就是说,你做的业因,所起的作用,叫士用。比如,你造了一把锄头,挖地的锄头,它是不是能发挥作用呀?像我们这个话筒,发明话筒,我们就可以用了。这叫士用果。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不管发明了什么,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发挥作用。

那么,这个作用就可以分出来了,有善的,有恶的。像这个刀子,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得看在谁手里。在医生手里,用它做手术,它就是手术刀,可以治病救人。如果在一个坏人手里,它就是凶器,可以杀人。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做善,也可以作恶。这个就叫士用果。

所以,我们在发明创造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有人讲过一个因果例子。一个人发明了皮肉分割机,把猪肉放进去,皮肉就分开了。结果在试机时,不小心把自己卷进去了。所以,我们在发明创造的时候,一定要悠着点儿。要注意一下,里面善恶作用可大着呢。如果是有益于社会的,这功德大得不得了;如果是危害社会的,危害也大得不得了。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据说酒是治水的大禹的妻子的弟弟发明的。他把发明的酒拿给大禹喝。大禹喝了之后,醉了三天,什么事都不能干。醒来之后,他就骂这个弟弟。他说,你这个人,干什么不好?你发明这个东西,将来很多人会因为这个东西受害,贻害万年。大禹到现在四千年了吧?酒的害处什么时候能结束啊?我看很难结束。

就是说,他这个弟弟果报很严重。他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救度啊?没有人喝酒的时候,才能得到救度。什么时候没人喝酒?遥遥无期啊。都成净土了,就没人喝酒啦。难!所以他就得不到救度的。

所以,发明创造一定要悠着点儿。如果危害性大的话,是很难得到救度的。反之,这个发明创造是有益于社会的,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大的不得了。

《安士全书》上有个因果例子,本来孙思邈的《千金方》刻在石碑上,有一个人为了牟取暴利,将药方从碑上拓印成书卖钱,还把那个石碑给打碎了。后来他被雷击而死,受了恶报。而另一个人又立了一块石碑,把药方刻上去,马上得到了善果。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专门治病救人的,这种功德就很大。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事先考虑好,要考虑社会效果。

第五、离系果。什么叫离系果呢?顾名思义,就是离开那个系缚,就是解脱的果。修行才能得解脱,不修行就不得解脱。根据修行程度所得的解脱果位,叫离系果。从小乘角度来讲,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从大乘角度讲,有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这个都属于离系果。

不修行就没有离系果。这个离系果专指修行解脱道上的果位、果报。前四种,不管修行不修行,都能感受这个因果。第五种离系果,只有修行的人才能感受这个果报。因为有世间果、出世间果之别。

这是我们说的果报的种类,就分这五种。通过了解这五种果报,我们对因果报应就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在我们行住坐卧当中,言谈举止当中,都要注意这些果报。

一定要注意异熟果和增上果,这里面有别业、有共业。就是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共业、有别业,不光是你一个人的事。为什么你自己做的事儿,你的丈夫或妻子、孩子都受报呢?因为有别业、有共业。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负责。

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是一个企业的经理、老板,你就要对你的单位、企业负责。大到国家主席,小到省长、局长,再小到大队书记、个体企业经营者,你的作为对员工都有增上果。做善有善的增上果,恶有恶的增上果。

像国家主席,他就要考虑全国人民。你是企业的老板、经理,你要考虑你的员工。在家庭,你不管是丈夫,还是妻子,都要考虑这个家庭。因为里面都有增上果。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五节 关于“缘”

前面谈到,从果报上来讲,它有五种果报。那么,果报怎么来的?肯定是有因有缘才有果嘛。你看,因-缘-果。由因到果,它要产生这个缘。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缘”,之后再学习“因”。我们倒着学,先了解果,再了解缘,然后了解因。这样就构成了因缘果。

大家经常说,这是缘分。不管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都是缘分。又说我们有缘,或者有佛缘等等。经常提到这个“缘”字。那么,这个缘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分几种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先给大家解释这个缘。这个缘就是讲的关系,各种关系。你看,我们这个社会,它就是个大的社会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就不是孤立的。孤立就没法生存。所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佛教来讲,就更好理解了。佛教讲,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个体生命,跟所有的众生都是息息相关。佛教用什么来解释呢?“一体”。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跟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有的形容为浑然一体。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叫天地人一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跟天地是一体的。换一个名词来说,叫天人合一。它都是讲一体的。

这个一体,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大家注意,不要弄错了。它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如果是一个,就混淆了差别性,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你看,张三跟李四不同。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几十个人,每一个人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业力,当然也各有各的福报,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它不是一。

那么,为什么也不是二呢?如果是二的话,人与人之间就完全没有关系,就完全对立了。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完全对立的关系,都是相对的。你看,我们之间,都是相对对立,没有完全对立的,不存在的。所以,它不是两个,不是二。

因为我们凡夫有这种对立分别,所以才有烦恼。烦恼就来了。不管是佛教文化,还是我们传统文化,就提出了“一体”的观念,人与天地是一体的,人与众生,就是我们与众生是一体的。这叫浑然一体。

还有一句,就是同时还要各了各的业。大家注意,各了各的业。我们是一体的,但是我们要各了各的业。这叫什么?个人吃饭个人饱。这个饭别人不能替你吃。你吃剩的,人家帮忙吃下。这个是可以的,对吧?这个没问题。但是不能替你吃饭,替你吃剩下的饭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叫什么?浑然一体的,又是各了各的业。

这里就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前面强调个体的同体性。一个是自主性,一个是同体性。所以,这个缘就是这样的。它就是各种社会关系。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个人都要慢慢去体会,体会这种同体,体会这种一体。你要有这种生命体验。

大家注意,只有哪一天你获得这种生命体验的时候,你的生命才得到升华。只要体验一次就够了,你的生命就升华了。你就不会那么自私了。不自私当然就不烦恼了。烦恼就减轻了,大大减轻了。体会这个一体,需要一步步去修,认真去修,去做功课,去行持,去实践。这是我讲的这个“缘”。

“缘”有很多分类,我们在这里就简单地讲最基本的四种分类。

第一类、亲因缘。为什么叫亲因缘呢?就是最根本的那个缘,最根本的那个条件。因为缘就是条件嘛,就是关系。在各种缘当中,各种关系条件当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从逻辑学分析,有必要条件,有充分条件。我们在分析这个缘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它有非常主要的条件,就是亲因缘。

什么叫亲因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这个六根。大家注意,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亲因缘。因为有这个六根,我们去攀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产生各种分别→六识。各种分别就来了,烦恼就来了。烦恼从哪儿来的?就是因为六根去攀援六尘。如果六根不去攀援六尘,就没有烦恼。所以,根本原因是在六根,就是没有管好我们的六根。

过去,有一个人问禅师:师父,我有烦恼怎么办呢?禅师就说:管好你那几个兄弟。他说:师父,我在家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他听不懂。禅师就走了,不理他了,也不给他解释。

他想不通啊,哎呀,管好我的兄弟?到哪儿去找兄弟嘛。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把四海之内的兄弟都管好?那就苦恼了,太苦恼了。自己都管不好,把四海之内的兄弟都管好,不可能!想不通……

有一天,他看到一尊佛像,大家也都见过,就是一尊弥勒佛,周围有六个小朋友,见过没有?六个小朋友围着弥勒佛,叫六童闹弥勒。这尊塑像就表示了弥勒佛是如何照顾好那几个兄弟的。当他看到这个像的时候,他明白了,他想通了。哦,原来是照顾好我那六个兄弟。其实每个人都有六个兄弟——眼耳鼻舌身意。把这几个兄弟照顾好,就好了。

为啥弥勒佛肚子那么大?肯定不是气大的。当然,我想他刚开始也会生气,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过程,刚开始修的时候也都会生气。这个不听话,那个不听话,气的难过。慢慢就不生气了。所以,那个人就明白这个意思了。要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照顾好,管好、调服好,就没有烦恼了。所以这个六根,是根本。

从业上说,这个烦恼跟别人无关。大家注意这点,烦恼跟别人没有关的。我们会说,你骂了我,我才生气嘛,才起烦恼嘛。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从深层来分析,还是不对。因为如果你管好这个六根,别人骂你,也不会起烦恼的。所以,还是跟别人没有关系。

再说就是别人不骂你,其实你每天也有烦恼,也有好多无名火。你今天不出门,是不是也有好多想不通的地方?有没有?有。不要说一天不出门,就是两天不出门,一周不出门,照样有想不通的地方。我相信,你一个月不出门,就会急得不得了。不要说一个月,一周不出门,你也急得不得了,是吧?给这个打电话,给那个打电话,上网等等的。如果没有网络,没有游戏,也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你在家呆上一周试一试。我看没几个人呆得住。没有人惹你,其实你也会心情不好。

所以,这个烦恼跟别人没有关系,是你没有管好这六个兄弟。别人一惹你,你就跳起来,烦恼就更重了。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个深刻的认识。

大家注意,我们听法,这是“闻”,然后要“思”。闻思修嘛。我们要思,要不断地思,不断思考这个道理。而且遇到事情的时候,更要思考这个道理。噢,我不要生气。这是因为我没管好我的六根,没有管好我的那几个兄弟。其实别人惹我,我不该起烦恼。起烦恼,说明还是没管好自己,其实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

越碰到事情,就越要这样去思维,去思考。通过一件事的思考,两件事的思考,十件、二十件事情的思考,时间长了,这个观念就深入到你的心内了。噢,烦恼跟别人无关,都是自己没有管好自己的六根,跟别人没有关系。这样,你心里明白了,有这个观念了,到那个时候,你就有力量了,就有转化烦恼的力量了。

所以,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这就是修,这就是在生活当中实践、修持。如果你不去努力,就永远没有进步,永远做不到。所以,我们学一点,就要用一点。这个很重要。

这个世界与你无关,大家注意,与你无关。但同时也跟你有关,为啥?因为是一体的。既跟你无关,也跟你有关。这是讲亲因缘,就是六根是亲因缘。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主要原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属于次要的原因。所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一个主要原因,一个次要原因。从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六尘,外在的这些环境,外在的这些人、事物,各种事情都是次要的。只要管好这六根,就不会起烦恼。

当你管好六根的时候,这些人、事、物,就不影响你了。你就生活得很好,就心态平和。当然你工作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你在家里也不会去找别人的麻烦。要不然你就会动不动找别人的麻烦。都是你惹的我,碰到你是我最大的失败。就会有好多抱怨,你看这是什么命啊?让我碰到你。对吧?其实这句话也说得挺好的,什么命?你这个命就碰到这个人。说的很对,你不是这个命,还碰不到这个人。世上就是这样的,不管你生命里碰到什么人,都是因为你这个命。所以,不要找别人的原因,还是要找自己的原因。这是讲的亲因缘。

第二类、等无间缘。等,平等的等。无间,就是没有间断。平等没有间断的缘,就是等无间缘。就是指我们这个心念是没有间断的。

举个例子,五蕴→色受想行识,是讲的我们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没有间断的。你看,我们这个眼根,当它看到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个东西的图像。比如,看到摄像机,摄像机属于色法。我的眼睛看到那个色法→摄像机,然后产生第一个心念,就是受,受的心念。

受,什么意思?就是接受、纳受。纳受之后,第二个心念开始→想,想的心念。什么叫想的心念?这时你就会想,噢,这个摄像机是什么牌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是哪个国家生产的,是谁的,能起什么作用等等……想来想去。这个心念一直连续的,继续想,到这个行……

什么叫行?就是通过翻来覆去地想,就越来越清楚。噢,这个摄像机怎么怎么样,清楚了。前面是想,乱想。这个行就是什么?就是有条理地想。就是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最后到了“识”。色受想行识,到了这个识。这时候,这个识就下一个结论:这个摄像机什么牌的,它有什么功能……因为你想明白了,就直接得出这个结论,这叫识。

这个受想行识,就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就是指我们这个连续不断的心念活动。所以,等无间缘就是指的这个。它是没有间断的。不管面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会有这么一个心理活动。不管你对这个人高兴不高兴,高兴理他,或不想理他。不想理这个人,也是一个心念活动。啊,这个人真好,握握手,也是一个心念活动。

所以它是没有间断的。这个“等”,就是平等,就是指不管你喜不喜欢,都会有这种心理活动。不是说你不喜欢,就不产生这个心理活动。不喜欢也是心理活动,喜欢也是心理活动。比如,我不想见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心理活动。从这个意思上讲叫平等。等无间缘是我们任何众生都有的心念活动。

正是因为有这个等无间缘,我们八识田里的这些种子,才会翻出来。因为你的心念一直在动嘛,它就会遇到各种缘。所以,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心念召感的。什么样的心念,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这叫什么呢?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你看,不同的人,就会结交不同的朋友。看一个人,看他的朋友就可以了。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你想了解这个人,就看他有哪些朋友。如果他的狐朋狗友多,啊,这个人就很危险。整天交些酒肉朋友,这个人就很危险。整天都是酒肉朋友,没有事情的时候就吃吃喝喝,大家开心的不得了。有事的时候都飞了,没人管了。所以,不同的心念,会吸引不同的人。

举个例子,我们学佛以后,自然就会遇见学佛的朋友,叫佛友。佛友多了,原先那些狐朋狗友自然慢慢就少了。为什么?因为心念变了。大家注意,心念变了。它不是单方面的变,实际上是互相吸引的。因为你的心念变了,换成另外一个波段了。它就会召感同一波段的人。原先你的心念是另一种波段,当然就会有那一个波段的朋友。现在换波段了,换心念了,就会换成另外一类型的朋友。

比如,现在我吃素了。因为吃素的这种心念变了,你看到别人吃肉,闻到那个味道,就不好闻了。哎呀,不舒服。你自然就不愿意在那儿吃饭了。这就是心念变了,召感的缘就不一样。这个就叫等无间缘,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第三类、所缘缘。所缘的缘,这个不太好理解。简单地讲,因为因缘而产生果,就是各种关系,各种条件组合起来产生果。我们做成每件事情需要各种条件,需要各种关系,就是所缘这种缘。我们对各种条件的看法,就是所缘缘。对这些条件,我们怎么看?什么态度?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里面有个取舍的分别,这个就叫所缘缘。每个人对事情本身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都会喜欢或者不喜欢、讨厌等等,这个就是所缘缘。

人生在世,风风雨雨几十年,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情。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愿意做的,还是不愿意做的,都会有的。既然都有,我们就会有各种判断。比如,违心做的,本来不愿说这句话,但是又不得不说;本来不想干这件事情,又不得不去干……我们对这些事情肯定有自己的判断,会有一个态度。还有,就是对于喜欢干的事情,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去干,那我们内心也会有一个价值判断,都会有的。这个就叫所缘缘,就是所缘的缘。我就简单说到这里。

第四类、增上缘。不是有增上果吗?有增上果当然就有增上缘。那么,什么是增上缘呢?就是说,当一个人不管做任何事,因为这件事不是孤立的,大家注意,人本身就不是孤立,那么事情本身也不是孤立的,会牵扯到各种人。特别是事情越大,牵扯的人就越多。无论是好是坏,都会牵扯很多人,好的话大家都好,坏的话都坏,都要承担责任,只不过有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就像犯罪一样,有主犯,有从犯。罪过和功德就是这样的,领头的承担主要的功德和罪过,下面的承担次要的功德和罪过。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跟很多人息息相关。我们要考虑好,一定要把里面的前因后果想清楚了,因为牵扯到各种缘分,各种关系,各种条件。

还有,从三世因果来讲,不光牵扯到我们个人,还有跟着干的朋友、同事,还有我们的儿女,以及家族后代子孙,所以老祖宗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个就叫增上缘。就是说我们做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整个家族是一种增上缘。如果办了件坏事,有增上缘;办了件好事,也有增上缘。办了件好事,就会对后代子孙带来好的后果;办了件坏事,那就对儿女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它都会传递下去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心理学通过调查,通过研究,通过分析,会得出一些结论。但是这个结论跟佛教相比,就不如佛教那么精细。因为心理学分析的是共业的成分,对别业,就是个人的业,分析的不到位。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心理学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看,一个人,尤其是小孩子,越是小的孩子越能看出父母对他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还没有独立,完全靠父母生活,所以他带着父母的影子就多。他自身的那种特质还没有突现出来。什么时候突现出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突现自己的一些东西。等长大成人了,走向社会了,独立了。这才成为一个独立意义上的人,就是父母的影子开始慢慢退去。

但在这之前,在青春期之前,大部分都是父母的影子,能占到70%。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能达到70%,就是不管是父母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为人父母很重要了,你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不要以为他不知道。(我是偷偷干的。他不知道。)不要这么认为,如果这么认为就坏了。实际上他越不懂事、越小,对他的影响就越大。如果他长大了反而影响小了,因为他能正确理解了。所以为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然不单是为人父母了,在单位里,如果是普通员工,一言一行影响可能还小;如果是部门的负责人,一言一行对单位的影响就大了。特别是决策的时候,决策正确了,对单位好的影响大;如果决策失误,对单位的坏的影响也大。当老师也是这样,无论好的言行,还是坏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这些都属于增上缘,就是后果会增加。为什么会增加呢?刚才已经说了,我们任何的一言一行都会牵扯到很多人,很多众生,都跟很多众生息息相关,所以叫增上缘。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点。

总起来讲,正是因为有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种缘,再加上因,因缘和合就产生果。这是我们讲的四缘。

第六节 关于“因”

前面我们讲了五种果,四种缘。现在讲因。

大家都知道,这个因,就是我们的根本因——心识。大家注意,我们的心识就是根本的因!我们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一共八识,又称八识心王。大家注意,八识心王不是说我们有八个心,而是从八个角度来讲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心的作用有八种,这就是根本的因。

如果细分的话,就有贪嗔痴慢疑五种因。《楞严经》上讲了十因六果,十习因、六交报。哪个十因呀?其实就是贪嗔痴慢疑,细化为十种因。所以,从总体上讲,“因”包括这五种。

第一个因,“贪”,贪心。贪是十恶业中的一种。我们分析一下,贪字怎么写的?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贝。贝就是钱,今就是现在,啥意思?就是见了钱后,马上就想拿走,马上就是我的才好呢。你看,我们一个月才发一次工资,是吧?要是天天发工资才好呢。等到发工资的时候,哎呀,可发工资了!贪,就是马上就想得到,马上把钱给我就好了。我们干活也是这样的,我做这个事情,多少钱?一万块钱。马上给我吧,快点给我吧,都想这样。为什么这样呢?怕你不给我,贪就是这个意思。

贪,涉及到很多内容,钱只是其中之一。其实所谓贪,无非就是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名利是最主要的,利就是刚才说的钱,当然不只是钱,还包括别的。我们再说详细点,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所谓财色名食睡,刚才说的钱财物品都属于财。色呢?主要讲男女,比如说好色,不管男的还是女的。名,人都喜欢名声,喜欢虚名,贪名逐利。食,就是指的贪吃,贪口福,贪口味。好多人都喜欢吃,现在有个词叫吃货,是吧?现在好多年轻的吃货,而且自己炫耀,我就是吃货。现在微信很方便,正在吃烧烤羊肉串,拍一个视频发上来,正在喝酒也发上来。

还有,睡。我们一天当中,一个吃饭,一个睡觉,已经占据很多时间了。一天三顿饭,从买菜,买米面,到做饭,到吃完,每天每顿饭至少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还算很快的,这就六个小时了。然后睡觉,就说我们这个年龄吧,少说一点,六个小时。这就十二个小时了,占了一半。还有十二个小时干什么?上班,工作八个小时。十二加八就是二十个小时,是吧?还有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也是一晃就过去了。

你看,这一天就是这样。实际上一天只有四个小时是属于我们的。这四个小时,还有别的事,是吧?跟朋友打个电话,去坐坐,喝个茶,如果再吃个饭,时间就更没有了。有的人朋友多,夜生活又丰富,那就更没时间了。所以真正属于我们的时间其实是很可怜的。说是四个小时,其实这四个小时还有好多是我们不能自主的,我们真正自主的时间没有四个小时。你仔细想一想,这一天你真正自主的时间有没有四个小时,所以我们要抓紧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

举个例子,以我为例,原先以为,出了家好清闲,什么事都没有,就好好念经、打坐、闭关。想得好伟大哟,出了家才知道,穿上袈裟事更忙,穿上袈裟才知道原来事这么多呀。你看,这一天,属于你的时间有多少?没有四个小时。当然现在不做饭了,把做饭的时间省去了,但是还要吃饭,吃饭是不能省的。就这样每顿饭半小时,一天就一个半小时,睡觉六小时,就是七个半小时,对吧?然后还要会客做事情,待人接物。这一天就这么下来了,真正属于你的时间有没有呀?没有,睡觉的时间是属于你的,其他时间基本上没有属于你的。

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就要改变心态,调整心态。记得老师父还在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快九十岁了。他鼓励我们,你们年轻人,要多做事,要多培福报,才好修行。我当时不理解,当时觉得,哎呀,师父呀,我们这样整天做事,什么时候才修成啊?他说,到时候自然就修成了!他安慰我们,到时候自然就修成了。哎呀,当时就是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后来,他老人家走了,就没有依靠了,感觉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真是这样!我现在就是感觉孤苦伶仃,虽然说有这么大了,快五十岁的人了,因为没有依靠了嘛。现在只有靠观音菩萨了,但很悲哀的是,观音菩萨认识我,但我不认识观音菩萨。很悲哀,是吧?观音菩萨众生平等,我们没学到,没学到就不认识他。等学到就认识他了。他认识我们,观音菩萨认识我们每个人,只是我们不认识他,这很悲哀啊!所以还是要靠自己。总而言之还是要靠自己。靠哪个都靠不住,精神上一定要独立。

当时老师父说的我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也多了,时间也长了,就理解了。我现在也把老师父的学到了,也对你们说要多做事,要多培福报。哎,一样的,你们也烦,是吧?就让我们做事!其实我也理解,因为我也这样过来的,也埋怨过,抱怨过师父,现在轮到你们抱怨我了。但实际上这是一条最好的路。我们下面还要细讲,怎么转化因果,怎么超越因果,今天就简单提这些。人到了一定时候才能慢慢体会,要不然体会不到的,真的体会不到。

再举个例子,有一次跟师父闲谈,谈到寺院管理。(那时候,他是方丈,我在寺院当首座。)他有一句话到现在印象都很深刻:等到哪一天,你自己管理寺庙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了。因为你是首座,不是自己在管理寺庙,你是体会不到的。后来真是这样的,我自己管理寺庙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体会到这里面的道道。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之前我们不是讲“缘”吗?!因为这里面牵扯各种条件,应该怎么去排列组合等等。这确实是不简单的,是不容易的,活到老得要学到老。我年轻的时候太无知!当然现在也很无知,只是说比以前要好一点,比那个时候要好一点了。但是我现在还是感觉自己很无知,太无知了。就是好多时候太幼稚了,太单纯了。人要纯洁,但不能单纯。单纯和纯洁是不一样的,我就不够纯洁,但是我很单纯。不够纯洁是不行的,修行上不来的,修行就差,等哪天很纯洁了,就修好了。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个缘。

刚才讲的这个贪心,我们要不断地把它清除。因为贪心会障碍我们的根本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贪心障碍根本智!啥叫根本智啊?根本智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能见到根本智啊?简单地讲,就是明白你的心。明白了你这个心,你就见到了佛性,就获得了根本智,或者叫开悟。开悟就是见到我们这个心,明白我们这个心,这就叫根本智。有这个贪心,就见不到根本智,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除这个贪心。

刚才我们解释贪的时候讲到,马上就想拿到钱,这样怎么能见到这个心呀?见不到的。怎么能明白这个心呀?不明白的。不管什么东西,都想马上得到,财、色、名、食、睡,一样都放不下,怎么能明白这个心啊?明白不了的。只有把“财、色、名、食、睡”一条条去除了,才能明白这个心,才能获得根本智,不然是没有办法的。这是讲的“贪”。

第二个因,嗔,嗔心。一个口,一个真,啥意思啊?按照汉字的解释就是原形毕露。我们发火的时候,暴跳如雷的时侯,是不是就原形毕露了?那时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面目。啥面目啊?丑陋的面目,就暴露了,是吧?那时候,你气成那样,暴跳如雷,脸都是青的,或者是红的。

人和人不一样,有人发火的时候脸是红的,有人发火的时候脸是青的,有的是黄的,还有紫的、黑的。那个时候真面目就出来了。你看,平时好好好,是是是,一般不会暴露。那时候就暴露了,因为掩饰不住了,想控制但控制不住了。

所以,一个人哈哈大笑的时候,可能是真笑,也可能是假笑。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大发雷霆的时候,真的面目就出来啦,这时候说的话也是真的。为什么?一个口,一个真嘛,就是真的,所以就叫嗔。

再进一步解释,就是嗔习。嗔这个习气,发动的时候,会真实地表现你自己。那才是你自己,为什么?因为装不下去了,没法再装了。有的人,在他发火的时候,旁人都看呆了,为什么?哎哟,以前看着挺好的,哇,怎么这个样子?!是吧,哇,大跌眼镜,是吧?很开眼界。(大笑)

你为什么要嗔?大家注意,在这个社会上,如果真能装一辈子,算你技术高明。装一辈子,那不得了啊,比巩俐都厉害,比章子怡都厉害,那你是最高级的演员了。装一辈子是不是就是真的了?应该算是真的了,因为能装一辈子嘛。但这是很难装一辈子的,大家注意,靠装是装不了一辈子的,总有一天会暴露真面目。这就叫“嗔”。在什么情况下暴露你的真面目啊?嗔!当你嗔习发动的时候,它就让你装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真实一点,为什么呢?因为真实一点其实是放过自己。大家注意,真实其实是放过自己。装的难受嘛,对吧?装的很难受。本来已经很难过了,你还强咬着,我很高兴。本来很高兴,你还强说,我很痛苦。多难过,多难受啊。装是很难受的。所以说真实一点是放过自己。放过自己其实就是放过别人。为什么呢?自己难受,其实别人也难受。所以既是放过自己,也是放过别人;饶了自己,也饶了别人。

还有一点,有句话说的好,“火烧功德林”。嗔习一发动,功德就给烧了,一把火就给烧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忍辱是功德的仓库,大家注意,忍辱是功德的仓库。不忍辱,忍不住,功德就没有了。功德要长(zhǎng)养,要藏住,就需要忍辱,需要有耐性,需要宽恕。我们要学会宽恕别人,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大家一定要学会忍辱,一定要学会忍。忍字心上面一把刀,这把刀是什么?忍辱嘛。这把刀肯定是割自己的,是割自己命的。把这把刀勇敢地砍向自己,就忍得住了。如果不砍向自己,砍向别人,就不叫忍,叫嗔了,所以砍向自己就是忍。

当然,修忍辱得要慢慢来,我们受了委屈、受了打击,一定要忍。人的心量是怎么扩大的?都是受委屈撑大的,不是吃饭撑大的。我们的肚子大,不是吃饭撑大的。我们都吃了几十年的饭了,也没撑大肚子,都是气大的。天天抱怨、天天抱怨就横着长了。现在肚子大的人很多,为啥啊?怨气太大了,就横着长,所以要受得委屈。

我想起老师父经常教导我们的六个字:吃亏、受气、耐烦。吃亏,要学会吃亏,还要学会受气,然后还要耐烦。老师父要我们按这六个字来做,对比自己。我做的不好,做的很差。特别是“耐烦”做的不好,我耐烦心不够,做的不好。相比较而言,吃亏、受气做得好一点,就是耐烦心差。这是我一个很差的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也得向大家求忏悔,请大家要多鼓励、多批评。

因为吃亏、受气、耐烦,时间久了,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了,就能忍得住了。心量不大,想忍是忍不住的。举个例子,这个心这么大,是吧?(比了个小点的手势)那么,那个气儿,生气嘛,那个气儿,这么大(比了个大的手势)。你受得了吗?是不是受不了,你就要爆。如果你的心量这么大(比了个大点的手势),你那个气儿才那么大(比了个小点的手势),就把它消化了,就能受得了。

如果你的心像这个屋子这么大,你的气儿才桌子这么大,受不受得了?受得了,就把它消化了。如果你的心才房子这么大,你那个气有院子那么大,是不是要爆?哎,爆了。就这个道理。如果你的心像曲阜这么大,你那个气就院子这么大,是不是就消化啦,就消化掉了,就这个道理。

心越大,就越具备消化能力,你的胃口一定好,你的脾胃功能一定好。你能吃得下去,是吧?这个气你能吃下去,而且能给消化了。所以要消化这个气,就要从哪儿练呀?吃亏、受气、耐烦。从这里慢慢去磨,去练。

举我的例子,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不到30岁,庙里来了一个老太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那时候我还听不大懂四川话,偶尔能听懂一句。她说:师父啊!然后就在那儿讲讲,噢,其实我已经听得很不耐烦了,但是还不能发火,人家没错嘛,不能发火,就“嗯、啊”答应着,其实大部分听不懂,只有一小部分能听懂。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来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十个、八个、一百个、二百个,几百个,就练出来了,就这么练出来的。再听的时候,就“哎呀、嗯、唉”(表示一种赞同的语气)。心理学叫什么?同理心。怀着同理心来听,其实你就是参与者,就是要和她共鸣,跟她共振,同频共振。人家不一定是来解决问题的,可能就是说说,说完了,就没事了。没事了,她就走了。人家其实不需要你解决问题,说完她就没事了。她就需要说说,那你得听嘛。这个就是练,练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大,就受得了,边听边把它消化了。如果说你的心量小,说多了,你就觉得烦。

当然,这是一个练的过程,这是需要练的,心量是用委屈撑出来的,撑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吃亏、受气、耐烦。为什么呢?因为忍辱是功德的仓库。有的人,培福报、做善事也很积极,但是不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忍不住,福报就上不来。一定要忍住,一定要忍辱,福报就一点点上来了。你想,做善事其实也很辛苦,但是又培不了福报,很可惜。所以说心量一定要大。

第三个因,痴,痴心。痴就是愚痴。前面我们分析过,一个病,一个知,啥意思?就是我们的认识生病了,白痴嘛。白痴就是我们的认识生病了,就是脑袋进水了。痴的最大表现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我们人生最大的愚痴,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不了解自己。

你看,科学研究世界,研究自然,虽然现在科技发达,科技昌明,但是人始终不明白自己,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如果人类不明白自己,就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因为只有明白自己,了解自己了,人类才能走向幸福,才能走向真正的和平。

为什么叫净土呢?净土就是个明白自己的地方,就是个真正了解自己的地方。为什么叫秽土啊?就是一群都不明白自己的众生,大家都不明白自己。你也不明白自己,我也不明白自己,我们这伙人都不明白自己,这就是秽土。为什么是净土?因为你也明白自己,我也明白自己,大家都明白自己,那就是净土了。

所以愚痴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我们一定要克服愚痴,要努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要看到自己的习气,努力改正自己的习气,看住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乱跑。我们无论修什么法,念什么经,持什么咒,拜什么佛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什么?明白自己。我们始终要以这个作为目标,明白自己,了解自己。

第四个因,慢,慢心。简单地解释,“慢”就是轻慢、轻视。慢这个字,左边是一个竖心旁,右边的“曼”,上面一个“曰”,下面一个“四”,再下面一个“又”,什么意思?就是心往上长,就是心高气傲,因为这个心不老实,往上嘛。我们这个心本来应该在哪里?在心脏部位,基本上在人体的中央位置。一般来说,这个心要位居中宫,结果往上跑了。这样它就看不起别人了,就会俯视别人,就会居高临下,自然就产生慢心。这叫什么?轻浮!

慢的第一个特征,轻浮、浮躁。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凡是有这个慢性的人,都有这个特征。大家可以自己观察,轻浮、浮躁!因为他把自己看高了嘛,觉得自己高,当然就轻浮,就浮躁。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错的时候,这个心就沉不下来了,就往上飘。这一飘,脚跟就不落地了,然后就浮躁嘛。无论说话做事就不落地了,不落地当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说,第一个特征就是轻浮、浮躁。

“慢”的第二个特征,实际上,它的根源就是“嗔”。大家注意,如果把慢归到贪嗔痴的话,它就属于嗔。你看,轻视别人时——哼!(做瞧不起状)心里就是不把别人当回事,是不是一种嗔啊?轻视别人是一种嗔。所以,慢的根本是嗔。

有些人,就是装谦虚,也装不像。为什么?因为内在的问题,就是他的心是飘的,往上飘的。一往上飘,他装是装不出来的,装得也不像。我们要想改正这个问题,还是要在嗔上解决,就是要多培养慈悲心,多培养慈悲的精神,培养平等的精神,才能够对治这个慢。

“慢”的第三个特征。慢是无始劫以来的积习,不是一生一世的问题,所以不容易解决,要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功夫。因为慢是飘的嘛,所以第三个特征是没有定力,飘嘛,飘起来了,没有定力。如果有定力自然就没有慢了。

大家注意这点,凡是有慢性的人都是没有定力的人,都是脚跟不肯落地的人。所以有的人“慢”起来,说话就没边了,不知说到哪儿了。这就是飘的太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没有定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增加定力,踏踏实实的做功夫。

举个例子,比如多拜佛。为什么要多拜佛?其实拜佛最主要目的就是对治慢,培养我们的恭敬心、谦下心。我们拜佛的时候是不是要把头低下来,要把头趴在地上,或者把头放在蒲团上。在蒲团上还得要放一会儿,大家注意啊,你要稍微停一下。

有的人拜佛很快(做急速磕头状),头不着地就起来了。这个不行啊,不如不拜。还有的把头稍微一贴就起来了。这个也不行,得稍微停留,至少也得停留3秒钟5秒钟,然后再起来。不能求快,拜108拜,5分钟就拜完了,这个质量恐怕就要打折扣。正常的速度,一百拜,得要多长时间?大概15分钟左右。5分钟就拜完,这肯定够呛。

《六祖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宿觉禅师,就是永嘉大师,到曹溪去见六祖。六祖坐在禅床上,就是法座上。(过去一般都拿锡杖)一宿觉禅师到了六祖面前,把锡杖一震:咔!六祖一看,哇,好家伙,来打场子啦。他见了六祖也不礼拜,不但不礼拜,还要把锡杖敲一下。(幸亏六祖还有点胆量,胆量小的就掉下去了。)

六祖就说:你是何方神圣啊?到了曹溪道场,竟然这样没有礼貌,这么大我慢。六祖说他,你大我慢。怎么这么大的一个慢心?往下看这个故事,师徒俩的对话非常的精彩。一宿觉禅师怎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因为生死事大,无常又是那么快,说不定拜下去气上不来,就死了,无常迅速嘛。你看人家那回答,非常人啊!

所以礼佛拜佛,对治我慢是很重要。《法华经》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常不轻菩萨,大家还记得吧。他为什么叫常不轻?因为他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他说因为众生都是佛,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他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他见到每一个众生都礼拜。这也是够锻炼人的,如果我们满大街的去拜这个、拜那个,人家还以为我们是神经病。有的可能会报警了,大街上有神经病,见人就拜,这也麻烦哈。

我们也不能这么做,但是我们每天坚持拜佛是应该的,得坚持拜。有的人还就是不愿意拜佛,干什么都行就是不愿意拜佛。不愿拜佛的人,其实内心是有个东西的。你们考虑考虑,仔细想想,把它找出来,肯定是有东西的。你心中有个东西,不愿拜,把它找出来,找到你就愿意拜了。你天长日久,日久天长,坚持拜,久而久之就把我慢消除了。

当然我这里只是举这个例子,举拜佛这么个例子。想转化我慢,增加定力,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像拜佛、诵经、打坐。坐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加定力。浮躁的人就坐不住,坐在那里难受,这就是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有慢习,这个慢习他就降伏不了。所以就要多增加禅修的时间,要耐住性子,在坐的过程中,会出现怎么也坐不住的现象,这就需要坚持,坚持不懈。这个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慢”的第四个特征。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慢如高山。你看,泰山顶上水少,是吧?但泰山下边是不是水多啊?泰山周围有好多个水库。水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特别是泰山西边的桃花峪,水质非常好,但是在山顶上就没有水。当然现在有自来水了,现在泰山顶上安了自来水,吃着就方便了。

在没有安自来水之前,山顶吃水怎么办呢?两个办法:一个是下雨的时候把雨水接起来,沉淀之后吃;还有一种,就是从山下往山上挑。大家注意,在干旱的时候,泰山的挑夫就要挑水上去,这个够辛苦了。所以遇到天旱的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不洗脸不洗脚很正常,吃都困难,还要洗脸洗脚,那就不可能了。

这就说明我慢高山不留德水。这是个比喻,比喻我慢就像高山,上面是没有水的,不留德水嘛。德,啥意思?因为这个慢——就比喻成土壤贫瘠。土壤肥沃能生长庄稼,土壤贫瘠是长不出什么庄稼来的。所以,这个德,道德、德行,就差了。为什么差了呢?因为浮燥,干什么都干不了,也干不好,而且坚持性差。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或者叫虎头蛇尾。

你们可以观察一下,凡是慢心重的人做事情都是虎头蛇尾。刚开始做,不得了,发心大的很,三天就要成佛。还没到三天呢,人就焉了,算啦,哎呀,看来三天成不了佛,等以后再说吧。这以后就没消息了。

我们一定要记住,“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点,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天天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定力。要多看自己,不要往外看。

这是慢,还有其他内容,我就不再说了,主要讲这四个特征。

第五个因,疑,疑心。怎么解释呢?佛教里用“狐疑”这个词来解释。为什么用狐疑?这是个比喻,因为狐狸疑心是最重的。疑心重的人就像什么?像老狐狸。所以,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狐疑。

疑心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自信,一个是不信他人。就是疑心重的人都有这个特征,不相信自己,也不会相信别人。这个痛苦就大了。大家注意,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让自己相信的人,这是很痛苦的,太痛苦了!最后连自己都不相信了。你想,在这个世界上,他怎么立足啊?没法立足了。怎么办呢?只有痛苦地活着,无奈地活着!

孔子讲,人无信不立。信是立足的根本,什么都不信就没法立足了,就会很痛苦,很烦恼,很无奈。所以疑的第一个特征,狐疑,就是不自信,也不相信他人。

第二个特征,从贪嗔痴的角度讲,这个疑应该归于哪一种呢?大家说,归哪一种?一半归痴,还有一半归嗔。疑是分两半的,一半归痴,一半归嗔。怀疑别人,其实就是一种拒绝的态度,这个实质上就是嗔。另外,看不清这个问题而怀疑,这叫叫愚痴。所以疑是分两半的。

要想解决疑的问题,一方面,要修慈悲,修慈悲观。另一方面,就要修智慧,要开智慧。疑,归根结底就是不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心。如果明白自己了,就不疑了。所以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对自己不了解,对他人不理解造成的。这是它的第二个特征,一半归于痴,一半归于嗔。

第三个特征,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疑神疑鬼,是吧?那么这个疑神疑鬼,其实就属于气量小,小气。你看,疑心重的人一般就小气,很难有容人之量。容纳不了别人,就是心量小。别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情,他都要怀疑,这说明什么?他心里容不下,缺乏容量!消化不了,他就疑嘛,所以疑神疑鬼,心量小。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放大心量,学会宽容。我们上一次提到的,就是宽恕别人,解脱自己。从表面上看宽恕的是别人,其实从内在看解脱的是自己。如果不宽恕别人,难过的是谁呀?是自己,是吧!难过的是自己。宽恕了别人呢,自己就不难过了,解脱的是自己。所以要学会宽容,学会包容,学会宽恕。

这个要训练,慢慢训练。大家注意!直接训练是很难的,怎么办呢?还是要多做善事。大家注意这点,多做善事!善事做多了,自然就能够宽恕别人了,因为善心够了嘛,自然就会宽恕别人,自然就不当一回事了。所以要做一个有善心的人。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就很难宽恕别人。你看,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宽恕别人呢?就是这个原因。善心不够的人,就会斤斤计较,就不容易宽恕别人,原因也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家一定要试着放大心量,多做善事。一个人愿意多做善事,愿意付出,这本身也是一种心量。愿意帮助别人,也体现了一种心量。有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心量就小。因为心量小,他就担不了事,当然做的善事也就少;做的善事小,他的心量就打不开,就越来越小,恶性循环。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放开心,只要有缘分就去做。

这是我们学习的“贪嗔痴慢疑”五个因。这五个因,遇四种缘,然后产生什么?果。那么,这个果又分为五果。自作业、自受果,这个果就属于什么?异熟果。大家都学习过了,当然其他的就属于自己的业感召的,还有共业感召的,就是增上果。

第二章  因果产生的条件

我们要完成从因到果这个过程,需要哪些条件。因果产生的条件大概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发心。就是一般所说的动机。动机又分两个,一个是好的动机,一个是坏的动机,就是善的发心和恶的发心。正是因为有善的发心和恶的发心,就产生了善业和恶业。

发心是因果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无论做善事,还是做坏事,都是从起心动念开始的。发心就是指的起心动念。所以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应该考察我们的起心动念,考察我们的发心。

比如放生,为什么要放生?发的什么心?处于什么样的目的?这叫考察发心。这样就可以不断地纠正我们的发心,纯正我们的发心。你看,想身体健康去放生,这是一种发心。图好玩去放生,这也是一种发心。有的怀着慈悲心去放生,有的什么目的也没有,就这样去放生。发心不同,果报也就不一样。大家注意,果报也不一样。

比如说,为了身体健康去放生,果报就是身体健康。这个跟解脱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发心是为了健康嘛。那么,什么才跟解脱有关系呢?就是为了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跟解脱就有关系了。为了解脱而放生,这个发心就有关系了。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发心是第一位的,是第一要素。所以,我们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考察一下我们的动机。

再比如今天是般若班学习的时间,你来学习了。在来学习之前,你问过自己吗?为什么要来学习?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来学习?天这么热,你问过自己吗?为什么要来学习?这个实质上就是在考察自己的发心。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问自己,纯正发心。这是第一条。

第二个条件,对境。对境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做事的对象。比如,放生的对象就是对境。放的鱼,放的鸟儿,这是你的对境。比如,我发心擦地板,这个地板就是你的对境。我要擦桌子,这个桌子就是你的对境。我要去安慰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你的对境。就是你要做事情的对境、对象。对境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品,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六道众生,当然也可以是佛。你点灯供佛,佛就是你的对境。你浇树,树就是对境。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个条件,方法。就是我们要做这个事,用什么方法。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我们总结一下。第一种是自己做。我要浇水,我自己去提桶水,自己去浇。我擦桌子,自己做。第二种让别人做。安排别人做或请别人做。比如,你要浇树了,就请几个人去浇。第三种就是随喜,见做随喜。你做了,我很随喜赞叹。大家注意!不能光随喜赞叹。每次你都不干,光随喜赞叹,这不行,那是很假的,是假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要去做,要亲自去做。

总之,无非就是这三种。或自做或叫他做,或见做随喜。基本上就这三个方式。具体到每个事物的不同,比如擦桌子,用抹布擦;拖地板,用拖布拖;浇树,用水桶浇水。这是具体的做事情的方法,那就千变万化了。

当然,方法当中还有过程,大家注意!方法有过程,有个贯穿的过程。什么意思?就是要从头到尾地做完,用这个方法要把它做完。比如,擦桌子,把它擦完;浇树,把它浇完;放生,把它放完,不能这个鱼只放一半,留一半,不放了。

最后一个条件,结果。大家注意,事情做完了,如果发的是善心,结果一定就是善的吗?不一定,不见得。因为这里面牵扯很多因素,也可能好心做了坏事。发的是恶心,结果就一定是恶的吗?也不见得,可能干了一件善事。

所以,想要保证结果是善的,前三个条件都要具备才行。发了善心,还要选对人,选正确的对境。然后在运用方法的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一不留神就成了坏的结果。所以,要想保证善良的发心,做出的是善良的结果,前三个条件一定要注意,让它慢慢地具足。

所以,从因到果,需要这四个条件。不管我们干任何事情,哪怕那么一点小事情,也要具备这四个条件。要想把不好的事情转化成好的事情,也需要这四个条件。

第三章 认识转化因果的层次

不同的人对因果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不信因果,有的人就深信因果。比如佛,圆满因果了,叫因圆果满。我们是因不圆果也不满。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对因果的认识就不一样。我们据此来分它的层次,就叫认识因果的层次,或者叫认识转化因果的层次。就我们修行来说,每个人对因果转化的层次也不一样。

认识转化因果的层次大体分三层:第一层凡夫因果,第二层菩萨因果或者叫圣人因果,第三层佛的因果。我们大体说一点。

[if !supportLists]第一节  [endif]凡夫因果

“凡夫因果”有一个特征,不明因果。凡夫因果的最大特征就是不明白因果。我们学习因果都半年多了,准确地说应该快七个月了,我们明白因果了吗?我们敢不敢说明白因果了?你们对因果明白了多少?要明白不容易!只知道因果的一些道理,这个可能容易。把《安士全书》多看上几遍,就知道一点了;把《太上感应篇》背过,就知道一点了。但是到底明白多少呢?这个不容易。

这个明白,跟我们能否做到有关系。做到多少就明白多少,做不到就不明白。知道但不明白,这是很大的困惑!大家注意,人生很大的困惑就是知道但不明白。我们懂不懂这个道理?懂,但是不明白。懂道理但是不明白,这很无力呀!

这种无力感,我们人生有很多。的确是这样,我做不好,我改不了。无力感,很无力!我知道不该说这样的话,但是又忍不住,无力感!这是我们凡夫很大的一个苦恼。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做得不够,不是真明白。这叫知道道理,但是不明白。这是凡夫因果的特征,一个很典型的特征。

如果再细分的话,在凡夫因果里面又分“不信因果”。不信因果的也有很多。举个例子,否定因果的人会说,哪里有什么因果?都是乱说。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死了嘛,还有什么?这种认识也是蛮多的。再举个例子,有的人认为,是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是某一个神创造了世界。这是一神教的特征,也是不明因果。所以不明因果有很多表现,这是一种。

前面讲的是不信因果,还有一种是相信因果,比如我们现在通过学习,噢,我相信因果了,但是相信归相信,我们还会怀疑。特别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又想不通了。你看,我这么努力怎么还这样?我做了好多善事了,怎么还是这样?特别是当我们求某件事情,没达到愿望。我也念佛了,我也念经了,我也回向了,我也做了一些善事,结果愿望还是没达成。然后就又怀疑了,哎哟,这个是不是真的哦?等等的……相信的不真。这叫信而不真,这个就是疑信。

大家注意,疑信,半信半疑。你看,你相信三世因果,是吧?如果别人把你骗了,你不是相信三世因果吗?你就应该知道这是还账,但是你心里还是想不通,他为什么要骗我?我对他这么好。怀疑嘛,这个还是疑信,半信半疑。像这种情况是最多的。

大家注意,在佛教徒当中最多的,就是疑信。疑信的佛教徒应该占一大半, 占百分之七八十,乃至八九十。没有事情的时候很好,劝别人的时候也很好。你要相信因果,这都是三世因果,是上辈子你欠他的,正好还了,多好呀!怎么怎么样。你看,劝别人的时候很好。等哪天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别人又来劝你了。你劝别人的那一套,又返给你了。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水平。

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学佛牵扯到我们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提高,所以可以把它称为一种业务水平。或者叫努力提高我们修学水平、修行水平。这是相信因果当中的一种。

还有一种就是深信因果。不怀疑,深信因果。这个不简单,大家注意,这种就很少了。这个深信因果,几百人里面才能有一个人。几百人当中才能有这么一个人!以前我们也多次提到过这一点。

深信因果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深信业果决定,不动摇。就是一切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有因才有果,对此深信不疑。深信业果决定,就是对这个认识是没有怀疑的,是不动摇的,在认知上产生定解。大家注意,定就是决定,就是我对这个认识已经很决定了,不会动摇了,这叫定解。

第二个特征,就是在对境现前的时候,在遇事的时候,在事情来的时候,在境界来的时候,不再怨天尤人,绝不怨天尤人。这个难了,难!烦恼现前的时候,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个就难了。没有事情的时候,责任是我的;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责任就是别人的。这是我们凡夫认知因果的一种水平。

我们现在通过学习,就要把它反过来,就是不怨天尤人。这点其实很不容易做到的,从平时谈话当中就能看出来。你看,我们谈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抱怨起来了。当然有人抱怨的重,有人抱怨的轻;有人抱怨的多,有人抱怨的少。但是都有抱怨,只是多少的问题。真正做到不抱怨,不怨人,很难!几百人当中才有一个,这个比例就很少了。

如果能做到这一条,你就很幸福了。这个幸福指数就高了。在这个世界上,幸福指数高的就是指这类人。因为他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幸福指数当然就高了。

举个例子,孔子走了之后,他的弟子就分散到各地去了,有的讲学,有的当隐士,当然有的做官。子贡当然就去做官了,还从商。他的老同学原宪是宋国人,子贡是卫国人。有一年,子贡想起这个老同学,多年不见了,想去看望一下。他打听了很长时间,终于打听到原宪的地址了。原来原宪先生在卫国的深山老林里隐居,当隐士了。

子贡就去找,你想想,在过去,两千多年前,那个山路肯定是很难走的,不像现在,很多是公路了。那真是披荆斩棘, 终于找到了,一个茅草屋。听到有人来了,原宪老先生就出来了,光着脚丫子,肯定是好几个月没洗了。还有脸、头发呀,肯定都是好几个月没洗了。衣服也破破烂烂的。

子贡一看,哇,老同学!哎呀,你怎么过得这么穷呀!“兄何以至此,如此穷困?”怎么搞得?怎么这么穷!原宪怎么说?原宪说:“是贫也,非穷也。”过去古人都是咬文嚼字的,他说,非也,你错了,我不穷,我贫。什么意思?我物质上不如你丰富,但是我精神上一点不比你差。子贡一听知道自己错了,话说错了,马上就道歉,很抱歉,我忘了夫子的教诲。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原宪在那样的环境下,也能过,没有抱怨,没有怨天尤人。如果把原宪拉出来,让他去做官,他能不能做官呀?其实也能做官。因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个个都可以做官,但是做官的还真不多。

所以,真要做到不怨天尤人,很难。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认真努力。在对境的时候,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对照因果,要用因果来说(shuì)服自己。通过这样很多次的练习,练、练、练……练到一定程度,练熟了,当事情来了,第一念,这就是我的业障,那就好了。是不是就没烦恼了?这是我的业障,我有罪,唉,没烦恼了。如果第一念是,嗯?(生气样)你敢这样?完了,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需要训练,需要经过千百次的训练。这都是练出来的,有一百次的烦恼,有一百零一次的反思因果,就成功了。

一个不怨天尤人的人,一个深信因果的人,就是能改变命运的人,这时命运就开始改变了。大家注意,改变命运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时候就像个修行人了。大家注意,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只能说像一个修行人。从表面上看,就像一个修行的模样了,有点味道了。这个不容易。这是我讲的第一层,凡夫因果。

第二节 圣人因果

圣人因果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声闻乘的因果。声闻乘就是从初果罗汉到四果罗汉,对因果的认识和转化不一样。初果罗汉断了见惑。断了见惑就是须陀洹。断了思惑就是四果阿罗汉。这就是他们的因果,就是断了见思惑——见惑思惑。

第二个层次,缘觉乘的因果。缘觉乘断惑证真,证辟支佛果。辟支佛的境界比罗汉的境界要高一些。大家注意这点,为什么要高一些呢?因为声闻乘是由果推因。先受了苦,然后由苦断因,由果推因。辟支佛果正好反过来,是由因推果。

比如,见到花开花落,他就知道,哦,这是无常。不必等到受无常之苦后才去修行。他能够观察花开花落这种无常,然后就去修行,这叫由因推果。所以他的修行境界比阿罗汉要高一些,断了部分尘沙惑。惑一般分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四惑。辟支佛断了一部分尘沙惑,所以境界要高一些。这是缘觉乘的因果。

第三个层次,菩萨乘的因果。菩萨乘的因果是断见惑、思惑、尘沙惑。当然,他肯定还要断无明惑,只是他还没断尽,所以就成菩萨,断尽就是成佛了。菩萨乘的因果,一般来说,从初地到十地,每一乘境界都高于前一乘。

那么,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都属于圣人的因果。他的特征就是明了因果。他对因果是明了的,明白的,跟凡夫因果不一样,凡夫因果是不明白。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人深信因果了,不怨天尤人了。但是他不能叫明白因果,为什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他不能观察。凡夫不能观察,到了圣人就能观察了,噢,我现在受这个苦是因为我前世,哪一世,前两世或者是前三世,干了件什么样的事儿,然后就受这么个苦。他就能直接对应这种因果关系,这就叫明了因果。这是凡夫做不到的,凡夫只能笼统知道,噢,这是我前世干了什么坏事儿,但是具体干了什么坏事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世干的坏事也不知道,只能笼统地知道。

那么,到了圣人这里就能够很详细地知道了,能够明白无误,很准确了。这叫现量观察力。这种智慧,凡夫是没有的,只有圣人才有。现量观察的智慧,是菩萨乘因果的一个最大特征。

我们经常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为什么菩萨畏因?因为他知道起心动念都是有因果的。凡夫认什么?从生到死八十岁,八十岁是一个因果,一个轮回。如果活九十岁,九十岁是一个轮回。那么,菩萨呢?菩萨是起心动念就是一个轮回。动了一个念就是一个轮回,动了一个念就是一个生死。其实生死就这么来的,起一个念就是一个轮回。

为什么轮回无量啊?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无量多,所以轮回就无量多。只是我们凡夫心粗,观察不到,认识不到它的严重性。这是真的啊!一念一个轮回。轮回为什么无量呢?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的妄念太多,一念一个轮回,无限的妄念当然就有无限的轮回。

当我们什么时候修行到这个高度的时候,就好了。当我们能够真切地、痛切地认识到一念一个轮回的时候,那我们的修行就有水平啦。起一个念,人头就落地一次。这是真的!因为起一念,就意味着要多一个轮回,人头就落地一次,就死一回。死一回肯定就要投胎,从生到死嘛,生了就要去死。动了一念,就多一个从生到死;再动一念,又多了一次从生到死。所以动了一念,就是人头落地一回。其实轮回就是这样,轮回就是由无数的念组成的。

凡夫认识不到,认为从生到死,死了才叫轮回。这是我们凡夫的认识,认识得不够准确。就跟我们看天上的星星一样,靠肉眼,看不清楚,观察不清楚,借助于望远镜就观察清楚了。还有,我们看杯子里的水,“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我们看不到。为什么看不到?我们是凡夫,对吧?肉眼凡胎怎么看得到?我们借助显微镜,就发现一杯水有无数的细菌,就这个道理。在菩萨的眼里,轮回是由这一念构成的,所以一念一个轮回,就是这样。凡夫看得不真实,佛菩萨就看的真实。

第三节 佛乘因果

我们再看最后一乘,就是佛的因果,佛乘因果。佛乘因果有一个特征,叫了了因果。因为因圆果满了,所以说了了因果,一切因果都了啦,都圆满了,叫因圆果满,了了因果。

什么叫佛?一般的解释,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佛。圆满了就是佛了,当然因果也就圆满了。这是我们讲的认识因果、转化因果的层次,大体就分这几层。

第四章 因果怎么转化

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认识因果和转化因果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就牵扯到因果的转化问题。怎么转化因果?这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也是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学佛,我们修行,都是为了要转化业果。

为什么因果能够转化?我们谈谈它的原理。业因是已经完成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从性质上分善恶。就是说善恶的这些行为已经完成了,就是“因”已经完成了。完成了怎么转化?“因”已经完成,本身是不能转化了。大家注意,因是事实,怎么转化?不能转化了。

比如,他已经感冒了,你说不让他感冒,行不行?因为已经感冒了,已经病了,让他不病已经是不可能了。怎么办呢?就要去治病。已经感冒了,就要去治感冒,不是讨论不感冒的问题,是讨论怎么治好的问题。同样道理,这个因已经完成了,要讨论怎么转化的问题。

从“因”完成,然后到“果”,这中间需要什么?需要“缘”。因、缘、果!五因、四缘、五果,五因加四缘,产生五果。就是说光有因没有缘,是不能产生果的;光有缘没有因,也不能产生果。只有因加缘才能产生果。因果的转化,其实就重在这个缘上,要在这个缘上努力。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的家训,袁氏家训。他在家训里讲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转化因果的方法。其实,三藏十二部经也是讲的转化因果的方法。念经、学习、拜佛、打坐、种种忏悔、修功过格、做善事等等,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在转化因果,都是在缘上努力。正因为从因到果需要缘,所以这个“缘”就是个桥梁,转化因果的桥梁。我们必须要把这个桥梁架设好,让这个缘具足。具足转化因果的各种缘,各种条件,就成功了。

凡是那些修行有成的人,都是具足各种缘,各种条件的人。你的修行为什么没成?就是因为没有具足缘,肯定是你缺了哪方面的缘,哪个条件不到位,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具足这个缘。所以说如何具足这个缘,具足这个条件,是我们修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重要!

我们看例子,比如,罗汉托空钵。为什么罗汉托空钵?他都是阿罗汉了,托钵出去,没人理他,最后饿死了。他为什么饿死了呢?因为人家不给他吃的,他不能去偷,不能去抢,只有饿死了。为什么呢?

还有,我们再讲个现实的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梁武帝当时定都南京,大量修建寺庙,供佛兴寺,做了种种的广大的事业。后来,他的大臣侯景发动军事政变,把他抓起来,关在一个台子上,之后士兵把他包围。他活活被饿死,就在台子上饿死了。那年他多少岁?八十五岁。梁武帝八十五岁,也算高寿了,高寿的皇帝。哎,最后他饿死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一个阿罗汉饿死,一个梁武帝饿死。你们想想,怎么回事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征对刚才我谈的具足缘的问题。让条件具足是我们修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重要!不要说修行,就是我们在世间做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要把事做成、做好,是不是也需要各种条件?同样需要各种条件。事情为什么没干好?为什么没干成?肯定是哪方面不到位,缺了某个条件。都是一样的,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

所以,我就这个问题,给大家简单理一个思路。

第一条,因果转化的第一方面,忏悔。我为什么先谈忏悔呢?因为忏悔是相信因果、深信因果的具体表现。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是不懂得忏悔的,是不会忏悔的。他不认错怎么忏悔啊?是不会忏悔的。

你看,日本军国主义,始终不忏悔,为什么不忏悔?因为他觉得没错。所以,无论我们怎么指责他,无论韩国怎么指责他,他就是不认错。不认错就不能真正忏悔,也就无法得到我们的宽恕。为什么德国获得宽恕了呢?因为德国人忏悔了。德国人真忏悔了,他获得了宽恕。忏悔是认识因果、相信因果的一个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先谈关于忏悔的问题。

忏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忏,一个是悔。忏是指对过去的事,已经发生的事,做过的事情的一种表达,就是认错,认识到以前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是忏,也叫坦白。法律上也讲坦白从宽。

什么是悔呢?悔就是指不二过,颜回的那个不二过,什么意思?就是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这个挺难!不容易。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啥意思啊?就是说不管什么事儿,只错一次,没有第二次。这个不容易,这个非常人也,不是一般的人。既然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那么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就需要不断地忏悔。不是说忏悔一次就够了,要不断地忏悔。因为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反省,对自己的认识才会不断深刻。越深刻才越能改正。

举个例子,声闻乘的初果罗汉须陀洹,证了果之后,最多七返人间,就证得阿罗汉了。最多七次,为什么?因为他在面对错误的时候,顶多七次就能改正。所以最多七返人间就成阿罗汉了。二果罗汉,不管什么错误一次就能改正,所以顶多一返人间,一个生死就成阿罗汉了。无论是七返人间,还是一返人间,都是根据断烦恼的力量、程度来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修行的人也是这样,修行境界的提高,修行功德的显现,也是根据断烦恼的力量决定的。屡教不改,改了又犯,犯了又改,最后改来改去都麻木了,这个修行就没什么功德。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忏悔。

具体的忏悔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事忏;第二个方面,理忏。事忏就是事相上的忏悔。理忏就是理体上的忏悔。

我们先谈第一个方面,事相上的忏悔。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比如,你要忏悔,那好,你的表现呢?不能说我现在忏悔,就完了,是吧?那不行,人头都落地了,你说我忏悔,就完了?!不行。不同的事需要不同的忏悔。

举个例子,我们同样求一件事:观音菩萨啊!我们这么多人,一起求您一件事,为了完成这件事,我们都发愿做一千件善事。但做完以后,不一定都能满愿,肯定有满愿的,也有不满愿的,为什么呢?刚才说了,这里面有很多条件。我们都想达到一个目的,但每个人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需要一个条件就够了,有人可能需要三个,有人可能需要二十个,有人可能需要一百个,不一样的。一方面牵扯到我们的福报。我们积累了多少福报,有多少善根。另一方面,我们造了多少业障。这些肯定都不一样的,千差万别。所以同样一件事,做同样多的善事也是不行的。

大家注意,不能搞平均主义,事实上也没法平均。我们提倡平等,但是不能平均。平等和平均是不一样的。只能平等,不能平均。有人发愿做一千件善事,就可以了,OK了。有人可能得要做一万件善事才能满愿。有人可能需要五千件,有人可能只要一百件就够了。所以人和人是不能比的。必须要深入考察自身的情况,这个下面我们还要谈。

现在先谈事相上的忏悔,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事,哪些事啊?断恶修善。我们这半年学习因果,一个总体思想就是贯穿断恶修善、修身积德、培植福德善根,作为修行的资粮。其实我们这个因果课程,就是储备资粮的过程。前段时间,大家做功过格、做善事、日行一善等等,其实都是在准备资粮,是我们在为下一步,下一个课程做准备。

有一位祖师曾经说,就这一生来说,那些大善根的人,大福德的人,他们不需要做特别的善事,就能成就。为什么呢?比如六祖,就是大善根的人。别人在念《金刚经》,还不是给他念的。六祖卖完柴禾,经过人家家门口,就听到一句,就开悟了,大善根!这个我们不能羡慕,羡慕嫉妒恨,不行,没用!哎呀,为什么他就那么容易,我就这么难呢?其实就这么难。但比蚂蚁就容易多了。蚂蚁跟你相比,它更难。我们与六祖比,我们难;蚂蚁跟我们比,那更难。所以具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不需要做特别的善事,就可以顿悟成佛。这是一类人。

第二类,中等以上善根福德的人,就需要培植福德资粮,需要断恶修善,需要修身积德,才能成就,才有可能成就。大家注意,才有成就的可能性,不是说一定就能成就,不一定的。这是中等以上的。

然后就是下等善根福德的人,这一生成就基本无望。大家注意这点,不是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就事论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更需要集积广大的善根福德资粮。因为不集积广大的善根福德资粮,很可能要堕落。所以现在积累福德善根资粮,作为来世解脱之因,就是作为下一世解脱的资粮,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去北京。有的人说去,“哗”就去了。有的人磨磨蹭蹭,准备这,准备那,还是去了。有的人准备了一辈子,还是没有去。是不是这几种人都有啊?这几种人都有的。所以,一个人说干什么事,“哗”干了,痛快,很痛快,很直接了当。有的人扭捏一阵子,也不知道是害羞呀,还是怎么样,反正最后还是干了。有的人准备再准备,准备了一辈子还是没干。这几种人都有,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分为刚才讲的那上、中、下三种。这只是大体的分法。

但是如果能够发大勇猛心,坚定不移地迈进,六祖说了,“下下根有上上智”,也可能会成佛。大家注意,也可能会成佛的。因为法无定法嘛,刚才只是就一般而言,没有一定的、绝对的东西。但不管什么情况下,佛说了,每个众生最终都能成佛,必定可以成佛。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

事相上的忏悔,刚才说了,主要就是要通过断恶修善、修身积德作为修行的资粮。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简单地归纳几条。第一条就是福德类的。像断恶修善,这都属于福德类的。第二类就是戒律类的。比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规范自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好戒,守好戒等等,三皈五戒、伦理纲常。第三类就是禅修类。诵经、打坐、礼佛等等,这些都是禅修类的。第四类就是智慧类的。比如学习经典,像现在我们学习这个课程,就是属于智慧类的,偏智慧的。像听闻经典,研究经典,交流学习,比如微信群里交流学习,还有晚上的讨论学习,包括做作业,这些都属于智慧类的。

作为事相上忏悔的一个大的方面,基本上就分这四类:福德类、戒律类、禅修类、智慧类。

转化因果,是因果学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学习因果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去转化因果,超越因果。当然方法有很多,前面我们讲到忏悔法门,它有两种:一种就是事忏,一种是理忏。事忏是讲要有具体的行为,特别是身口的行为。

大家注意,事忏是具体的身口的行为。比如礼佛,要有“身”的具体表现。我们拜佛、拜山,或者做善事、劳动、服务大众。这都是具体的身体的行为。那么,“口”呢?诵经、忏悔,这是具体的口头的表达。所以事忏就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表现。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上的,一个是口头上的(就是语言上的),这个属于事忏。我们诵经、学习(学习也是很具体的行为)、拜佛,还有劳动、服务大众等等,这都是具体的行为。我们提倡的像日行一善、功过格等,这都是具体的行为。

第二条叫理忏。理忏就涉及到“意”,身口意嘛。那么,理忏指的就是我们内心的忏悔。这个内心的忏悔,以什么为标准呢?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忏悔清净了呢?就是证悟空性了,开悟了。这就达到理忏的最高标准,最高境界了。过去有祖师不是说过吗?“了则业障本来空”。

我们前面讲因果的时候也提到,佛是了了因果;菩萨是明白因果,是不昧因果。他为什么不昧因果啊?因为他证悟空性了,所以就明白因果了。明白了因果之后,他就不昧因果。

我们凡夫是不明白因果,所以我们才会做错事。如果了了,业障是什么?空的,本来就是空的。但是不了呢?怎么办啊?“不了应须还宿债”。如果不了,该受苦的还受苦,该受罪的要受罪,该倒霉的要倒霉,该吃亏的要吃亏。这个没办法啊!因为不了嘛,不了就是该还的就要还,该了的就要了。如果了了,当然,了了就了了,因为业障本来空嘛,当然就了了。

大家注意,了了之后,并不是说该做的也不做了,也不是这样,了了之后才没有负担,才没有阴影,才能真正起修广大六度万行。为什么我们凡夫不能够起修广大的六度万行呢?因为我们没了!我们有很多的执着挂碍,有很多的私心杂念,没办法修广大的六度万行。所以,一遇到事情就坏啦,就要冒泡啦。

那么,菩萨为什么能起修广大的六度万行呢?因为他没有障碍了,没有执着了,没有私心杂念了,所以可以起修广大的六度万行。起修六度万行的最后结果就是圆满佛果,圆满成佛。

所以,理忏是忏悔的最高水平,到这步才是真正的忏悔。没到这一步,我们的忏悔都是假的。大家注意,没到这一步,忏悔都是假的。当然刚开始都是假的,正因为是假的,所以要努力忏悔,要努力做善事。做善事不可一日停止,要天天做。为什么假啊?说明福报不够嘛。

大家注意,你说,我忏悔不了,我忏悔时自己都觉得是假的,说明你的福报太差了。忏悔时都是假的,给别人道歉的时候都是假的,你的福报多差呀!所以一定要天天做善事,天天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哎,就不假了,就真了。

当你是真的时候,忏悔的力量就大啦!所以忏悔的力量大小跟真诚有关系,如果不真诚忏悔,力度就小。如果真诚,忏悔的力度就大。为什么心诚则灵啊?就是这个道理。

《忏悔偈》说的好:“罪从心起将心忏”。罪从心起说明什么?说明一切业都是由于我们的发心!都是由我们这个心发起的,所以发心很重要。这个我们下面还要再说!既然是由心发起的,当然最终还要回归心来忏悔,所以“罪由心起将心忏”,最后一定要回归自心才能得到清净。这是我们说的忏悔。

第二条,要不断纯正我们的发心。比如,你问自己,今天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来学习。为什么要来学习?你要问自己。天这么热,大老远的,为什么要在这儿学习?你问自己,问一下。而且每天都要问。

比如读经的时候,你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读经?我读经是想求忏悔,那你为什么求忏悔?这样一层层地问。这样做什么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弄清楚。因为我们有很多私心杂念,有很多执着,有很多挂碍。把这些执着挂碍都问清楚,问明白了,它慢慢就会减弱,减弱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了,那个阴影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不断地纯洁我们的发心。这是我们每天都需要做的功课。

第三条,要学修结合。我们要想超越因果就要学修结合。我们现在学习各种知识,学习各种道理,目的是为了什么?修正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无非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口头上的(就是语言上的),再就是心理活动。

这三个方面,想要不断地修正它,不断地完善它,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明白道理,而且要真明白才行。有的人会说:道理我也明白,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其实这句话是矛盾的,说明没有真明白。真明白了,真想通了,自然就愿意做了,愿意做了自然就能做的到了。

因此,当你不愿意做的时候,说明你没真明白,没真想通。当你没真想明白的时候,肯定是做不到的,那个力度就一定是达不到的。所以信要真信,明白要真明白,不能当明白不明白的。

学修结合就是为了真明白。真明白什么呢?只是明白知识不够,最终是为了明白你的心。大家注意,明白了你的心才会真明白,离开你的心是不会真明白的。离开了你的心,你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一些知识,一些概念。记住了名词,如果没去对照自己的心,就没法真明白。

那么,怎么去明白我们这个心呢?去指示我们这个心呢?就需要去行动,就要去做,拿出行动来,天天去做,把这些知识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慢慢往那靠近,慢慢的,就真明白了。因为心里过得去了嘛,就真明白了。如果心里过不去,还是没有真明白。

明朝的王阳明先生,就是阳明先生,又名王守仁先生,他就提出“知行合一”。这个知行合一的提出,对儒学的推进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那个时候儒学很没落。为什么没落?其实就是因为知与行不能合一,知与行差的老远。就像我们为什么烦恼啊?就因为我们的知与行差了一大截,知道的太多,行动的太少。

比如,我们已经看了100本书了。从小到大,哪个人没看100本书?不止啊,从小学到高中也不止100本书。我们看那么多书了,我们做了多少?其实没做多少。所以我们怎么能没有烦恼呢?这说明我们的身心是分裂的,身心是裂变的,因此就烦恼。

那么,要想没有烦恼怎么办呢?就是要让心跟身日趋统一,这就没有烦恼了。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学习,无论学什么都要落实在行为上,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慢慢走向身心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也才能够最终超越因果,了脱因果,要不然了不了的。

大家注意,上次讲课的时候,我们留的作业,为什么罗汉托空钵?梁武帝为什么最后饿死了,为什么?这个实际上就是知行没有合一嘛。他身心不统一,最后饿死了。那么,我们要想不饿死,怎么办呢?要身心统一。所以要真能了脱因果,才不会有灾难。要不然会有的,跑不掉的。

这是我们学习因果课程的相关内容,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虽然说学习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的再学习,就是回归生活(这是属于再学习),是不能间断的。应该说我们就像一个学校,学习了之后应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这个学习是永不间断的。

(全文完)

明月子于曲阜龙山禅院开示

录音整理:智倩(储韦倩)、李井义、孟昭利、柳燕、郎芳。

整理校正:慧闻(刘亚军)、储韦倩、王芬、郎芳、李井义、孟爱民、孟昭利。

相关文章

  • 因果律(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目录 第一章 因缘果 第一节 什么是“业”? 第二节 业是怎么来的? 第三节 因果的几个原则 ...

  • 业果相续之因缘

    业果相续之因缘 法华论坛 今天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

  • 2017-09-25

    缘因缘起缘何灭,无因无果也无花。

  • 因缘而渡 缘起之说

    缘起自如意, 缘灭即果尽。 因因果果, 缘起万千。 凡生来世本无明, 十二因缘起万念。 一念一因是非因是非果。 无...

  • 休馍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大部分都是不对的 否定因果律: 佛教:因果律:缘起,业力(善恶,是一张巨大的网)是以时空为基础...

  • 行从脚下

    心怀大愿,行从脚下。眼前有什么因缘,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业感缘起,我们努力造业,就会渐渐凝聚相应的因缘,而不是一...

  • 缘起性空•因缘生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单独靠自己而独立存在,一切因缘所生。 因,是引生结果的主要原因;缘,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各种在...

  • 因缘法和缘起辨析

    雪歌仁波切:因缘法和缘起辨析 因缘法的道理,有时候用 「因缘」一词,有时用 「缘起」一词。因缘法应该算是缘起法里面...

  • 上册P243-252

    P243 第四节 业的自性 业的规律 业的规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未作之因,不会有果;已造之因,必定有果;业果...

  •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书》新译:何谓“业”?(11月20日)

    业,意味着因果律,不是吗?行动,基于因,并产生必然的果;行动,从约束条件中产生,并制造出进一步结果。所以,业,意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果律(因缘果业之次第缘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oryftx.html